“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 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 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
《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
B.宗法制和郡县制 |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宗法等级序列应该是( )
A.周王——卿——诸侯——士 |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
C.周王——诸侯——士——大夫 | D.周王——大夫——士——卿 |
西周实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 )
A.广建诸侯藩国 | B.区分血缘亲疏 |
C.保证法律执行 | D.巩固分封秩序 |
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制度不包括( )
A.世袭制 | B.宗法制 | C.分封制 | D.郡县制 |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致可以表现出三个阶段 ( )
A.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 B.察举制——世官制——科举制 |
C.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 | D.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 |
据《史记》载:“(楚王)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文中的“鼎”是 ( )
A.兵器 | B.炊具 | C.乐器 | D.礼器 |
《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
A.王权衰落,王命不行 | B.尊王攘夷,天子独尊 |
C.周室衰微,大国争霸 |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
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这种逐层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
A.王位世袭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郡县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