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①县的地位比郡高 ②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
③县的出现比郡早 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 “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被废除 | B.新的社会制度确立 |
C.等级制度被破坏 | D.贵族特权被废除 |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百家姓》版本中却排序第一,“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顺序家喻户晓。由此可推断出该版本的《百家姓》成书于哪一朝代
A.西周 | B.唐朝 | C.北宋 | D.明朝 |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人。”这表明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同姓亲族 | 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
C.姻亲 | D.先代贵族后裔 |
《尚书•牧誓》记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王曰‘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暴虐于百姓’”。所反映的战争性质是
A.诸侯兼并战争 | B.诸侯争霸战争 | C.反抗暴政的战争 | D.地方叛乱战争 |
2009年9月8日,湖南省万人公祭舜帝大典在中华始祖舜帝陵寝之地湖南宁远九嶷山隆重举行。省长周强与来自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舜裔宗亲一同公祭舜帝、缅怀始祖。促使这种祖先崇拜情结形成的困素有
①长期延续的小农经济的影响 ②氏族血缘关系的相对完整性
③宗法分封制度的影响 ④儒家孝文化的影响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 B.人口素质的巨大差异 |
C.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 D.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
下列机构与少数民族聚居有关的是
① 西周分邦建国的“鲁” ② 秦朝设置的“道”
③ 唐代推广的“羁縻府州” ④ 元帝国确定的“江浙行省”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假如你生活在西周时期,你有可能亲眼看到
① 井田制 ② 邮驿传递制 ③ 分封制 ④“禅让”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清,回天无力,它亡得窝囊。”“周之亡是制度之亡……;清之亡,既是文化之亡,也是制度之亡。”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
A.“秦虽死犹存”指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
B.“周制度之亡”指分封制废除,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不利于西周政治秩序的稳定 |
C.“清文化之亡”指儒家文化受到冲击而动摇 |
D.“清制度之亡”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
某次在央视二套《永乐汇》节目中,国际巨星成龙在回答一现场观众有关其子房祖名为何姓“房”却不随父姓这一问题时,解释说:这是由于近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姓“房”,祖名成年后要求认祖归宗才改姓“房”。这一“改姓”现象的产生,可能源于古代中国的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郡县制 | D.察举制 |
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正确的排列是
A.周王—卿大夫一诸侯一士 | B.周王—大夫一士一诸侯 |
C.周王—卿—诸侯士 | D.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
《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土,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子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武王这样做主要为了
A.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 B.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 |
C.奖赏先代贵族和功臣 | D.彻底废除王位世袭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