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现象。下列政治制度与此相关的是( )
A.宗法制 | B.郡县制 |
C.察举制 | D.科举制 |
从商周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是( )
①由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 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③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 ④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 )
A.禅让制 | B.嫡长子继承制 |
C.郡县制 | D.察举制 |
“治国初期的中央王国有资格但无手段控制或管理自身直辖领土之外的任何一片较大地区,于是与各地方首领签署封建契约式协定,以求至少在名义上扩大中央王国的权威。”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皇帝制 | D.三省六部制 |
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 “夫君者,民众父母也”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
A.家国同构观念 | B.宗法血缘关系 |
C.尊卑等级意识 | D.以民为本思想 |
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 B.宗法制和郡县制 |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时至今日仍然有一定影响。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A.诸候争霸,胜者为王 |
B.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
C.尊王攘夷,号令诸候 |
D.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禅让制 | B.世袭制 |
C.宗法制 | D.分封制 |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特别是许多台湾同胞,根据家谱记载到祖国大陆原籍地认祖归宗,认识到了自己是真正的中国人,而不是“台独”分子所说的“台湾人”。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郡县制 | D.井田制 |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完璧归赵”而拜为上大夫,又因为在渑池会上斥责秦王、羞辱秦国文武群臣而拜为上卿。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 )
A.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
B.西汉史学家对秦国仍存在偏见 |
C.功勋开始成为官爵升迁的唯一依据 |
D.儒生的政治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周王的妻妾 |
周王与妻妾所生的后代 |
妻(正室) |
三哥(20岁) 四哥(14岁) |
妾一 |
大哥(25岁) |
妾二 |
二哥(22岁) |
A.大哥 B.二哥
C.三哥 D.四哥
西周时期的城市建制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
B.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强大 |
C.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 |
D.个体商人及私人讲学出现 |
《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
C.西周初分封制 | D.西周末王室衰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