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山东的简称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
B.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
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
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
学者徐增阳在《流动与农民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中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 )
A.宗法血缘关系 | B.家国同构观念 |
C.中央集权意识 | D.民族传统美德 |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种继承制度在政治上给西周带来的最不利影响是( )
A.加强了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有效控制 |
B.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得以强化 |
C.地方权力严重削弱影响行政效率 |
D.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 |
《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制度是(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禅让制 |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
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宗祠实际上和下列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郡县制 | D.科举制 |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族姓)独居五十三人。”这一记载主要表明周代政治具有( )
A.神权色彩 | B.皇权色彩 | C.宗族色彩 | D.等级色彩 |
夏商时期,在君主以下权力最大的是“臣”(甲骨文中又称为“卿史”“太史”)。他们是“上帝”与人的沟通者,负责把“上帝”的旨意传达给君主。可见“史”这一职位的设置( )
A.维护了王位世袭 | B.完善了行政机构 |
C.有利于官方垄断 | D.有利于神化王权 |
《礼记·昏义》中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这是了解和研究古代婚礼的重要资料 |
B.古代婚礼可能影响到两姓联姻的质量和稳定性 |
C.古代婚礼涉及宗族是否昌盛 |
D.先秦婚礼之制集中体现了法家思想 |
右图是山西太原晋祠(周成王之弟叔虞立国之处),晋国属于( )
A.功臣封国 | B.姬姓封国 |
C.商族后裔的封国 | D.周人恢复的被商灭掉的古国 |
在当今社会有这么一种现象:把结婚称做男婚女嫁;家庭的孩子继承父亲的“姓氏”;把父亲的父母称为“家公”“家婆”,却把母亲的父母称呼为“外公”“外婆”。与这种现象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 B.礼乐制度 |
C.郡县制 | D.宗法制 |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
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这说明周朝
A.分封诸侯不止一次 | B.分封的对象只是同姓贵族 |
C.分封的原因是社会动荡 | D.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
“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待。’圣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对材料中所述制度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加强宗族的团结与和睦 | B.促进了家国同构观念的形成 |
C.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国家权力 | D.培养了族人管理家族的责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