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有甲乙丙丁四个儿子,其中甲年龄最长,由妃子所生。乙也由妃子所生,聪慧过人。丙是王后的大儿子,天资愚钝。丁是王后的小儿子,深得周王宠爱。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周王应立谁为太子(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维护统治的稳定。研究宗法制度可考察:
A.长城遗址 | B.曲阜孔庙 | C.陕西黄帝陵 | D.京杭大运河 |
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差等。人们遵奉并服事上级 ,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公子),又六国之罪人也。”从班固这两段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历史概念?
A.因果概念,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 |
B.时序概念,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 |
C.证据概念,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事证 |
D.变迁概念,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 |
六朝时期有人指出:平常人家,妇女再嫁,后夫多宠爱前夫遗孤,但是男子再娶,后妻一定虐待前妻之子,此现象实是“事势使然”。所谓“事势”,最可能反映当时何种社会状况
A.同父异母子女间的关系较差 | B.女子改嫁比男子再娶易受社会认同 |
C.继父比继母疼爱单亲的子女 | D.家族继承权以族内同姓男子为主干 |
周初,周公封儿子伯禽于鲁,要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唐睿宗时,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贺拔延嗣不同于诸侯伯禽的地方是
A.与天子没有宗法关系 | B.其辖区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 |
C.拥有辖区内的全权 | D.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拱卫中央 |
据日本学者伊藤道治的研究,西周封建的诸国,主要分布于七个地区。其一为王朝首都所在的渭水流域,其二为黄河汾水地区,其三为洛阳、开封、安阳三角地带,其四为成周的近畿,其五为鲁南、苏北、豫、皖一带,其六为豫南、鄂北一带,其七为鄂南、湘、赣至浙江。其中,姬姓诸国沿着殷周交通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生产区相吻合。这反映出西周向东分封的主要目标是
A.分邦建国,以藩屏周 | B.扩大疆域,巩固统治 |
C.控制农业生产区,加强统治 | D.严控异姓诸侯,防止反叛 |
春秋时期出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听”的局面,这说明
A.周王室权威至高无上 | B.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
C.大国开展争夺霸权的斗争 | D.大国已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
商朝的帝位大多传给弟弟,最后由最年幼的弟弟再传给长兄的长子,或传给自己的儿子。周武王灭商建周,改“帝”为“王”。明确规定“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这是依据
A.皇帝制度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王国制度 |
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古代建筑 | D.科举制 |
《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郡县制 | D.封建礼制 |
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 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 |
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 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 |
西周各级贵族所封城邑大小和数量都有等级限制。据《左传》记载推断,天子之城约为今10.4平方千米,诸侯国都约3.2平方千米,卿大夫都邑约为1平方千米。但考古发掘表明东周列国的国都中,最大的燕下都约为32平方千米,最小的秦都雍城也达10.5平方千米。城市的数目也从由近百个增加到八九百。城市数量增多和规模扩大表明
①周朝统治疆域扩大 ②王室衰微礼乐崩坏 ③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④专门商业城市兴起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神权与王权结合,是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之一。下列说法与这一特点相符的是
A.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 |
B.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 |
C.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
D.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 |
“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此处“礼”在我国古代主要指:
A.礼仪 | B.社会秩序和制度 | C.风俗 | D.贡赋 |
有学者说:“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
A.都实行王位世袭制 | B.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 |
C.都由部落联盟发展而来 | D.都由部落联盟首领担任最高统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