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童书业说:“春秋中期以后,封建组织渐渐向统一国家转移,因之宗族观念的一部便被国家观念所取代;到了战国,‘治国平天下’的学说大张,于是世族制度便不由得不完全崩溃了。”材料所述现象表明
A.国家观念的兴起 | B.宗法制度的衰落 |
C.官僚政治的完善 | D.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
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法制。对其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 )
A.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 B.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
C.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 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 )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 B.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
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 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 |
钱穆认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据此判断以下正确的是
A.分封制使西周疆域扩大 | B.洛邑与宋是西周行政中心 |
C.宋国虽为诸侯实力过强 | D.鲁、齐两国的国君是王族 |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材料认为周公制作宗法制的本意是( )
A.巩固西周分封制的等级秩序 | B.从道德层面约束诸侯的行为 |
C.用宗法血缘观念团结诸侯等 | D.用宗法观念来提高诸侯的道德水平 |
伴随着记者的一个个采访镜头,一个个活灵活现、形式各异的大众人物,栩栩如生的向央视记者纷纷述说、纷纷吐槽自己各自的独特家风。这个系列报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了正能量,也引起了人们对美好家风内涵的进一步理解。下列对中国历代家风演变分析,不符合史实的是( )
A.西周宗法理念推动亲睦等级思想提升 |
B.汉代以来敬畏鬼神理念开始融入家风 |
C.宋以来社会责任感日益成为家风主流 |
D.近代以来世界新观念开始有选择融入 |
夏商的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这反映了( )
A.统治者迷信鬼神 | B.统治者相信天命 |
C.统治者能表达天意 | D.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
走进孙中山故居,就会看到中山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彰显了中山先生的伟大胸襟。在历史上也存在着“天下为公”的局面,但是后来被“家天下”的局面取代。后来改变这一局面的人物是( )
A.禹 | B.启 | C.商 | D.汤 |
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继承了商周形成的
①郡县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分封制 ④嫡长子继承制
A.②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 |
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所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周初“封建”的实施主要基于
A.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B.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
C.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
D.该制度可从根本上消除中央和地方的对立 |
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叉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应是( )
A.女儿 | B.大儿子 |
C.二儿子 | D.三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