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东征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兼制大下,立七十一国”。材料中的“封建”是指
A.建立周朝 | B.分封诸侯国 |
C.委任官职 | D.实行郡县制 |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等。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的萌发 |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富民强、经世致用思想 |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富民强、理学盛行 |
下列对鲁国宗法等级关系的排列,正确的是( )
A.天子―诸侯―士―卿大夫 | B.天子―卿大夫―诸侯―士 |
C.诸侯―卿大夫―士 | D.卿大夫―士―诸侯 |
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春秋时期,在诸侯墓葬里出现了用九鼎殉葬的现象。这反映当时社会最重要的变化是 ( )
A.奴隶主生活更加腐化 | B.当时人们更加迷信 |
C.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 D.青铜铸造业有了较大发展 |
“先生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小 ( )
A.甲同学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
B.乙同学是周朝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天无所事事 |
每年冬至日(12月22日),凤阳县明皇陵景区将举办华夏朱氏源流研究成立大会和冬至日祭祀活动,有来自湖南、浙江、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云南等省的150多位朱氏后裔、明史研究学者,齐聚明皇陵祭祀、探讨朱氏宗亲源流。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与此有关的是(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禅让制 | D.丞相 |
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 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
历史文献记载:周初定贵族墓葬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考古发掘:湖北随县曾侯乙(公元前475年——433年)墓,挖掘出了九鼎。对材料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A.历史文献记载是可信的,推测考古发掘出的曾侯乙应该是周代某位天子。 |
B.考古发掘实物是可信的,推测历史文献记载的周初“列鼎制度”是假的。 |
C.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周天子在战国时期改革了列鼎制度。 |
D.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战国初曾侯乙僭越了传统礼乐制度。 |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王位世袭制 |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周王的妻妾 |
周王与妻妾所生的后代 |
妻(正室) |
三哥(20岁) 四哥(14岁) |
妾一 |
大哥(25岁) |
妾二 |
二哥(22岁) |
A. 大哥 B. 二哥 C. 三哥 D. 四哥
《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西周宗法制的纽带是:
A.财产 | B.血缘 | C.信仰 | D.地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