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回答问题。
图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它的前身是皇室太庙,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封建皇帝祭祖的地方。与太庙修建相关的制度是
A.井田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郡县制 |
唐朝诗人元稹这样描绘当时的社会风尚:“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饼成为当时人们的主食,还有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如印度的刀豆、尼泊尔的菠菜等。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秦始皇统一全国 | B.丝绸之路的繁荣 |
C.佛教的迅速传播 | D.北魏孝文帝改革 |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这句话应出自
A.朱熹 | B.陆九渊 | C.王阳明 | D.李贽 |
有关夏商政治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启继承禹的最高政治领袖的地位,“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
②夏王朝为商汤所灭;
③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商朝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生活;
④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⑤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A.①②④ | B.②④⑤ | C.②③④⑤ | D.①②③④⑤ |
周初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 B.削弱贵族和功臣的权力 |
C.排斥异性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 D.巩固奴隶制的国家政权 |
从“传贤”到“传子”,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 )
A.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 B.是偶然出现的历史现象 |
C.不利于社会进步 | D.在以后列朝列代没有被沿用 |
《礼记》说:周公“制礼作乐”。关于“礼”和“乐”说法错误的是 ( )
A.“礼”的建设,形成了西周文化的主框架 |
B.“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 |
C.“乐”以其艺术美使得讲究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了征服人心的感染力 |
D.“礼”和“乐”的使用,适用于当时的整个社会阶层 |
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是( )
①金属器具的使用②贫富分化的产生③文字的成熟④城的出现⑤礼制的初步形成
A.①②④ | B.②④⑤ | C.①②③④⑤ | D.①④⑤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
A.世官制 科举制 察举制 | B.科举制 世官制 察举制 |
C.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 D.察举制 世官制 科举制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朝自启以后,后(王)位只能在夏后氏王族内世袭。禹家族的其他支族,都被分封在全国各地,“以国为姓”,成为夏王朝的侯、伯。这些同姓侯伯封国,成为夏王朝控制全国的依靠力量。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
材料二: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春秋后期和战国前期,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国政。“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指的制度是什么?对后世政权有何影响?
(2)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哪些问题?原因何在?
《左传》记载,西周初年,周王责令鲁国国君赴镐京贡献鲁国特产,春秋初年,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去鲁国求丧葬费、“告饥”、“求车”。这一转变突出体现了 ( )
A.周王室衰微 | B.周王室受到各诸侯的摆布 |
C.鲁国国君服从周王的调遣 | D.鲁国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
《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即宗法制的“宗”本意是指宗庙,可见西周宗法制是以什么关系为纽带
A.财产 | B.血缘 | C.信仰 | D.地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