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玲在《闽东传统民居的地理经济选择及文化内涵》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民居中,堂屋是住宅的主体,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的礼制中心、教化中心。据此推断,假如是在汉代,下图中有资格继承住宅堂屋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分封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虽然只是一种松散的臣属关系,但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由此可知分封制( )
A.不利于国家统一和久安 |
B.加剧了社会等级的分化 |
C.利于有序政治统治形成 |
D.促成了中央集权式统治 |
下列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分析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
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
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最高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
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
下表是周王室分封情况一览表,对该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
国名 |
对象 |
地理位置 |
国名 |
对象 |
地理位置 |
晋 |
王室子弟 |
今山西 |
齐 |
功臣 |
今山东北部 |
卫 |
王室子弟 |
今河南北部 |
宋 |
商朝后裔 |
今河南南部 |
鲁 |
王室子弟 |
今山东南部 |
燕 |
王室子弟 |
今北京一带 |
注: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A.周王室同姓分封占主导地位
B.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
C.周王室的同姓亲族封地富庶
D.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
《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材料反映了( )
A.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C.“三纲五常”的原则 | D.“天人感应”的思想 |
战国时代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
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
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
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
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分封制逐渐瓦解 |
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
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
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 |
有学者认为:“这个时代的门阀的力量,无论在经济上、社会上、政治上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优势。……他们凭籍祖先的余荫,不但垄断官吏选举之权,凡州郡掌管选举诠叙的官吏,都非由他们中择人任用不可……”导致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
A.九品中正制的发展 | B.中央集权的加强 |
C.土地兼并的加剧 | D.门阀世家的壮大 |
据《左传》记载:“宣公三年,楚国兼并了陈国,就‘以陈为县’;昭公二十八年,晋国魏县子当政时,‘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舍氏之田为三县’。”根据材料,以下对县制判断正确的是( )
A.县的出现时间比郡的时间更早 |
B.春秋时期已经设立县管辖地方 |
C.以陈为县标志我国县制的开始 |
D.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
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 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
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 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
《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朝的“维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建立比较完备的宗法制 |
B.实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
C.确立尊卑分明的礼乐制 |
D.创立权力至上的皇帝制 |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
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
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
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