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 )
A.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 | 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 |
C.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 | 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 |
“宗者,何谓也?宗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于有无,所以纪理(注:管理)族人者也。”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
B.宗法制具有血缘性 |
C.大宗小宗是相对的 |
D.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
分封制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现象中反映分封制遭到破坏、趋于崩溃的是:①“周郑交质,射王中肩”
②“烽火戏诸侯”
③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
④“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论语·尧日》:“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中体现了此思想的是
A.鲁 | B.燕 | C.齐 | D.宋 |
下列材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是( )
A.“诸侯朝于天子……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
B.“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
C.“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蘖无别,则宗族乱。” |
D.“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史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①西周实行宗法制
②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
④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
A.①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
下图为某一历史时期的地图,在该时期地区①所出台的新政策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B.相地而衰征 |
C.为田开阡陌封疆 |
D.开科取士 |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
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 |
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 |
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 |
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
国学大师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解释西周宗法制。这里的“天”是指( )
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
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 D.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
《论语·尧日》:“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中体现了此思想的是
A.鲁 | B.燕 | C.齐 | D.宋 |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将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维护统治 |
B.通过分封同姓子弟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
C.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
D.通过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贵族逐渐平民化 | B.姓氏逐渐普及化 |
C.宗法制逐渐瓦解 | D.社会逐渐平等化 |
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在姓氏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与下列哪一政治制度密切相关( )
A.禅让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行省制 |
《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 ②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③创立了王位世袭制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