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宗法制的主要目的(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 |
C.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性 |
D.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 |
下图是山西太原晋祠(周成王之弟叔虞立国之处),晋国属于( )
A.功臣封国 | B.姬姓封国 |
C.商族后裔的封国 | D.周人恢复的被商灭掉的古国 |
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下图中四张地图反映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注:划了椭圆的标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 B.①④②③ | C.②①④③ | D.④①③② |
《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
A.中央集权 | B.官僚政治 |
C.家国一体 | D.君主专制 |
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分封制的废除 | B.宗法制的消亡 |
C.刺史制的建立 | D.内阁制的形成 |
下列有关周王朝政治制度及其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
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
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 |
D.整套制度维系了统治者的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
老子,姓李名耳。近年来,很多李姓人氏纷纷前往河南省鹿邑县老子故里寻根问祖。这一现象受下列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的影响( )
A.世袭制 | B.宗法制 | C.分封制 | D.郡县制 |
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这反映了(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
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
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 |
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这说明齐桓公(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 B.极力维护宗法制 |
C.主张废除分封制 | D.推崇法家思想 |
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这种新现象反映了
A.官僚政治秩序稳定 | B.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 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
《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 )
A.维护社会的安定 | 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 |
C.区分血缘的远近 | 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 |
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是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 )
A.分封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 |
B.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
C.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 |
D.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 |
自魏以来,谱牒之学大盛。如唐初“太宗命诸儒撰《氏族志》,甄差群姓。……开元初,邵冲与薛南金复加刑窜,乃定。”这一历史现象说明( )
A.封建专制皇权逐渐削弱 |
B.魏晋九品中正制的沿袭 |
C.唐君主为昭示正统地位 |
D.宗法制融入古代社会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