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档名为“家风是什么”的节目。传统中的“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忠孝”“耕读”观念形成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忠”与世袭制紧密相关 | B.“孝”与宗法制紧密相关 |
C.“耕”与农本思想紧密相关 | D.“读”与科举制紧密相关 |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
C.“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 D.“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对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领地国家”的是( )
A.西周 | B.秦朝 |
C.唐朝 | D.清朝 |
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扩充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 |
B.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 |
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 |
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 |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礼乐制度 | B.世袭制 |
C.宗法制 | D.分封制 |
在古希腊的雅典,曾涌现出许多大思想家、大艺术家。有趣的是,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也曾涌现出诸多思想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的共同原因和条件是( )
①政治氛围的宽松 ②政治发展的需要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文化教育的进步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该材料说明
A.春秋时期周王礼制无法推行 |
B.战国时期七国仍然不敢称霸 |
C.战国时期宗法秩序遭到破坏 |
D.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可见,圣人促使天下大治是因为他们( )
A.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 B.遵循儒家伦理道德 |
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
《礼记》载:“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尚不能劝其努力,罪亦不能戒其怠情。”这反映了( )
A.世家大族把持的人才选拔制度 |
B.不论贵贱、选贤用德的人才观 |
C.注重血缘和门第的世卿世禄制 |
D.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 |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这段话的主要含义是( )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
B.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 |
C.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
D.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
《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说明
A.秦国经济较其它诸侯先进 |
B.秦国政权聚敛资源能力强 |
C.秦国盛行落后的人殉制度 |
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 |
王国维说:“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盖周时以嫡庶长幼为贵贱之制,商无有也。故兄弟之中有未立而死者,其祀之也与己立者同。”这表明
A.周代全面继承了商代的承继制度 |
B.周代的承继制度比商代更合理 |
C.周代在承继制度上确立了嫡庶差别 |
D.商代完全采取兄终弟及的承继制度 |
《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
A.宗法制 | B.世袭制 |
C.察举制 | D.分封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