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05篇。下列名句出自《诗经》并且能够反映宗法制、分封制的是( )
①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②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③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④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史载: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据此可得出
A.楚是第五个被秦灭掉的诸侯国 |
B.黔中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 |
C.司马错是秦朝的太尉 |
D.秦统一前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已经出现 |
姓氏的起源有很多途径。宋、郑、齐、鲁、陈、蔡、吴、秦等姓氏可以追溯到( )
A.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 |
B.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 |
C.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 |
D.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
西周末年,幽王宠爱妃子褒姒,废掉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申后之父申侯联络犬戎举兵,杀了幽王。申候起兵的理由应该是(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B.得民心者得天下 |
C.嫡庶有别长幼有序 | D.顺乎天而应乎人 |
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史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①西周实行宗法制②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③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④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
A.①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
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 B.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 |
C.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 | D.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
中国古代的姓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赢、姒、妊、妘、娮、姚等。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礼制对女性的压迫 |
B.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 |
C.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 |
D.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 |
《全球通史》中提到“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古代中国开始出现这种现象之时,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 B.开始实行分封制 |
C.中央集权制确立 | D.分封制被严重破坏 |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 “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
春秋战国时期,平民和贵族的地位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其原因是
①分封制逐步瓦解,世卿世禄制度没落
②私学兴起,平民有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③科举制度盛行,平民有升迁的机会
④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市民经济力量壮大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 B.三公九卿制 |
C.郡县制 | D.郡国并行制 |
从启开始,“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这一变化从本质上说明( )
A.血缘政治的形成 | B.社会公平的丧失 |
C.嫡长子继承制的形成 | D.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
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
B.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
D.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
周朝时的“酒礼”,每一次献酒,宾主之间都有许多礼节,要相互拜一百次之后,一杯酒才能下肚。下列对周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现繁文缛节,社会落后 |
B.强调等级森严,贵贱有序 |
C.意在规范行为,礼治天下 |
D.说明思想教条,效率低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