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我国古代一著名思想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他最有可能是
A.董仲舒 | B.朱熹 | C.李贽 | D.王守仁 |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 B.本质为恶 | C.非善非恶 | D.本善习远 |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世界万物的本原 | B.社会发展的规律 |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D.人的情感、感受 |
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 )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③④ |
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由来已久。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传教会组织了各种“天足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部分人“穿上了简洁的鞋子”。这反映出
A.清政府强制推行满族习俗 | B.外国教会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
C.移风易俗任重道远 | D.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 |
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一时代之学术”的是( )
A.汉代学者 | B.唐代学者 | C.宋代学者 | D.明清学者 |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
一位大学者的诗曰:“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与此思想观点最为接近的是( )
A.格物致知 | B.致良知 | C.心即理也 | 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
B.社会发展规律 |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D.“天人感应”理论 |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法家思想的衰微 | B.黄老之学被推崇 |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 D.程朱理学的盛行 |
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黄宗羲则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两种思想( )
A.都具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意义 |
B.都曾被奉为官方学说 |
C.都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
D.都提倡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 |
王守仁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