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
A.对理学的探讨 | B.对治学的感悟 |
C.对水利的思考 | D.对治国的研究 |
“春秋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该图就是造型庄重、严谨的武夷山“朱熹纪念馆”。殿前大门两侧有“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的草书楹联。对以上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朱熹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局面 |
B.朱熹对儒学向南方地区传播作出重大贡献 |
C.朱熹居于传统文化发展的“承上启下”地位 |
D.形成理学与儒学南北鼎立的局面 |
“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段话评价的是
A.荀子思想 | B.董仲舒新儒学 | C.宋明理学 | D.维新思潮 |
近代学者借用朱熹的“格物致知”一词,把西方自然科学称为“格致之学”,朱熹所说的“格致”的含义是( )
A.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 | B.通过实践探索客观规律和真理 |
C.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 D.通过研究自然科学认识人类社会 |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其仁者境界与佛教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
A.强调获得精神方面的自足 | B.宣扬追求来世的幸福 |
C.强调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D.宣扬追求自由的生活 |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
甲:“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则焉”。 |
A.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B.朱熹、李贽、黄宗羲
C.朱熹、王夫之、顾炎武 D.王夫之、王守仁、顾炎武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楚辞、汉赋、唐诗 | B.楚辞、唐诗、宋词 | C.宋词、唐诗、楚辞 | D.唐诗、宋词、元曲 |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的是
A.天体运行法则 | B.社会发展规律 |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D.“天人感应”理论 |
朱熹在理学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 | B.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
C.他将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 D.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 |
唐朝时期,服饰样式多变、色彩绚丽,人们穿着比较开放,这才出现了“慢束罗裙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的诗句。但宋代一改唐氏袒胸露背的穿衣风尚,变得十分拘谨而质朴、细腻而含蓄。这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由于( )
A.封建经济的发展 | B.程朱理学的盛行 |
C.专制集权的强化 | D.审美意识的觉醒 |
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一大箱书籍上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A.西汉 | B.隋唐 | C.北宋 | D.南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