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下列选项能支持“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观点的是
A.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 B.理学兴起,儒学复兴 |
C.文化的世俗化趋势 | D.中枢权力的制约机制 |
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南宋,我们不可能听到的言论是( )
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 B.“存天理,灭人欲” |
C.“格物致知” | D.“致良知”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
A.融合阴阳家、法家思想以及黄老之学而形成了新儒学 |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这主要反映出:( )
A.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 |
B.北宋统治迷信色彩浓厚 |
C.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传统地位 |
D.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 |
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
A.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 |
B.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 |
C.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 |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
“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君权神授 | B.格物致知 |
C.心外无物 | D.天人感应 |
清初学者颜元对当时某一现象评论道:“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由此可以推断( )
A.程朱理学不受重视 | B.空谈心性的理学受到批判 |
C.妇女教育受到重视 | D.儒者忠君报国值得称道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文天祥为国赴死的节操大义,他的仗义死节受到有识之士的广泛赞扬,论者以为其因实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反映了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 |
B.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
C.重塑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 |
D.压抑了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 |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
B.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思想的进步性 |
C.批判了陆王心学的空谈流弊 |
D.一定程度上是对孔孟儒学的回归 |
两汉至宋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趋势是 ( )
A.博采众长,引领世界潮流 |
B.植根自然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 |
C.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 |
D.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其实质是
A.构建理学思想体系 |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
C.强调“理”是万物之源 | D.反对民主启蒙患想 |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
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
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
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
D.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