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至宋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趋势是 ( )
A.博采众长,引领世界潮流 |
B.植根自然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 |
C.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 |
D.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上述材料反映出明代出现了(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 B.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 D.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
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 B.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
C.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 | D.南宋社会相对稳定 |
李贽被称为“明代第一思想犯”,他的著作中有《焚书》《续焚书》,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著作将来一定会被焚毁,这主要是由于书中
A.对正统思想进行了大胆批判 | B.反对盲从孔子 |
C.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 D.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 |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其实质是
A.构建理学思想体系 |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
C.强调“理”是万物之源 | D.反对民主启蒙患想 |
朱熹说:“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佐证二人都主张( )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
黄宗羲在《原君》中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并进而假设“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这一思想根源在于
A.抗清斗争的高涨 | B.宋明理学的兴盛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西方思想的影响 |
元朝恢复科举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来考试文人,明清两代也以朱熹的思想为科举的标准答案,主要是因为
A.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 B.朱熹的个人努力得到统治者认可 |
C.科举考试改革的需要 | D.朱熹的思想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
《观书有感》中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反映了
A.陆九渊的“心即理” | B.朱熹的“格物致知” |
C.王阳明的“致良知” |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
清初学者颜元对当时某一现象评论道:“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由此可以推断( )
A.程朱理学不受重视 | B.空谈心性的理学受到批判 |
C.妇女教育受到重视 | D.儒者忠君报国值得称道 |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因此人们需要
A.“格物致知” | B.“天人感应” |
C.“发明本心” | D.“存天理,灭人欲” |
南宋学者叶适著文说:“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而不存于陇世,虽仁无益也。”下列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与这一主张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朱熹 | B.王阳明 |
C.李贽 | D.顾炎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