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这段话所包含的主张有
①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理”              ②“理”在人身上体现为人性
③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④“理”在社会中体现为三纲五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有关古代儒家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B.董仲舒吸收了道家的“大一统”思想
C.陆九渊反对传统伦理道德 D.李贽强调以孔孟权威抨击理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王阳明的“心学”
C.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朱子语类》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这反映了当时儒学的主张是

A.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去体会理 B.强调要用心去体会理的存在
C.重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 D.学术流弊是道德沦丧的根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迦牟尼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佛、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一位思想家说:“大而天地阴阳,细而昆虫草木,皆当理会。一物不理会,这时便缺此一物之理。……须是开阔,方始拓展”。这是

A.董仲舒在宣扬“天人感应” B.朱熹的在讲解“格物致知”
C.陆九渊在解释“心即理也” D.王守仁在阐发“致良知”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这—佛家偈语提倡的修炼方式类同的是

A.无为寡欲 B.格物致知 C.内心反省 D.经世致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②“天理”和“人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③体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 ④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十分欣赏挂在某古代思想家纪念馆大殿内的一副楹联,全联是:“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这位思想家曾指出

A.“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D.“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史稿·列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程朱理学 D.明清君主批判思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    )

A.理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理是人生就固有的思想观念
C.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
D.理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