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 |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
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封建经济的迟缓 | B.专制集权的巩固 |
C.程朱理学的盛行 | D.审美意识的进步 |
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
A.程颢 | B.朱熹 | C.王阳明 | D.李贽 |
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 |
B.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
C.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
D.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 |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其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 )
A.强调获得精神方面的自足 |
B.宣扬追求来世的幸福 |
C.强调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
D.宣扬追求自由的生活 |
“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尚书等六经文字,孔子与孟子的遗言,都下过工夫”的学者是( )
A.朱熹 | B.陆九渊 | C.王阳明 | D.董仲舒 |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佛教、道教、儒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压制,无从发展 |
B.佛教与儒学完全对立 |
C.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主张“排儒” |
D.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我国古代一著名思想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他最有可能是( )
A.董仲舒 | B.朱熹 |
C.王守仁 | D.李贽 |
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这种历史认识论,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 )
A.孔子 | B.董仲舒 |
C.朱熹 | D.王守仁 |
“即便把中国哲学‘压’到最低程度,都绕不开他这座高峰……‘心即理’的哲学命题使他开创了中国‘心’学,是当时唯一能与朱熹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文中的“他”应指( )
A.王阳明 | B.李贽 |
C.顾炎武 | D.陆九渊 |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曾说:“根据中国人的看法,‘理’是有世以来循着一律性的动规一直不停地推动着‘天’的唯一之‘因’;……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说‘理’是最高神?”“总而言之,它可以被视作我们的‘造物主’。”这说明
A.宋明理学与欧洲理性主义无本质的差别 |
B.欧洲启蒙运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营养 |
C.莱布尼茨根本否定基督教,否定人文主义 |
D.宋明理学本质上是一封建主义宗教神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