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不属于西汉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A.“德体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 |
B.“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 |
C.“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D.“人之寿命化天之四时,人之喜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 |
《史记·货殖列传》曰:“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在作者看来,当时( )
A.应鼓励追求财富改善民生 | B.应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D.形成重义轻利思想 |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的著名特色,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作为对古代中国“一统”思想基础的表述准确的
A.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
B.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
C.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
D.礼乐文明、仁人志士 |
《史记》载:“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朱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雕敝。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材料现象反映出
A.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念 | B.节用尚贤的墨家思想 |
C.贵贱有序的礼乐制度 | D.尊卑有别的宗法观念 |
“魏晋名士”是一个“尚通脱”的惊世骇俗群体,他们特立独行而随情任性、无拘无束而逍遥自在、恣肆癫狂而独得其乐。下列哪句话会得到他们的推崇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B.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 |
C.“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某图书目录有如下内容:上古茫昧无稽考……周末诸子并起创教考……诸子创教改制考……诸子改制托古考……汉武帝后儒教一统考。据此判断该图书是
A.《海国图志》 | B.《孔子改制考》 |
C.《新学伪经考》 | D.《变法通议》 |
相较于基督教与佛教,儒家在中国既无教堂也无庙宇,但两千年来,其学说不仅居中国学术思想的正统地位,而且深入基层,成为维系世道人心的社会规范,其主要原因是( )
A.儒家的经典,是历代教育及选任人才的重要依据 |
B.全国各地普设孔庙,并由官方定期举办祭孔典礼 |
C.儒家思想集诸子百家大成,深获帝王爱好与提倡 |
D.通俗戏剧小说,将儒家忠孝节义观念普及于庶民 |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 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 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惕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
B.君主的地位是可动摇的 |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 |
D.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派地位的变化取决于( )
A.儒家思想的自我更新 |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
C.思想大一统的趋势 |
D.手工业和商业的日益繁荣 |
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因有二,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A.中国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
B.宗教使人民丧失了反抗精神 |
C.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 |
D.儒家思想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
《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
A.“大一统”理念 | B.天人感应思想 |
C.民本仁政观念 | D.封建迷信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