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2)材料二选自哪一法律文件? (2分)它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3)你如何理解“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
材料四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成就有哪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五项制度。(10分)
材料二   一位英国的宪法权威人士曾说:“上下两院如果做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
材料三   2012年,86岁的英国女王已经登基60年了。她是英国的国家元首,先后有11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这些首相来自不同的政党,政治观点不同。尽管其中有些人她不一定认同,但只要他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她都会授予组阁权。她曾经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她从不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正是她得以保持英国王室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材料四   从1877年到1897年,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会议全部时间的84.5%,因此,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而下院只是“充当内阁登记机关”而已。……内阁还逐渐掌控了议会的财政权……伴随着政党组织的日益完善,首相和内阁作为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
——摘自人民版历史
(2)依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0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
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年发耳,陛下发一朝之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 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以天下为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四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翰廷总之,所以稳当。”
——《洪武实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概括唐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官学系统》示意图:

——王晓华《中外教育史》
尽管当时读书人可以通过荐举、征召或选举的方法进入仕途,但参加太学的考试却是进入仕途的唯一稳妥途径,因此,终生乐此不疲者比比皆是。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1866年,恭亲王奕䜣为京师同文馆拟定了六条章程:一、专取正途人员;二、各员一律留馆住宿;三、按月出题考试一次;四、每届三年举行大考,高等者酌最差遣试用,下等者照常学习,下届再考;五、每月加给薪水银十两;六、三年试居高等者,照准各按升级格外优班保次。
——陈东原《中国教育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
(2)从材料二的六条章程中任选一条,分析拟定该条章程的原因。综合分析这两则材料,归纳我国不同时期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内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而已。
——《明史》
(1)根据材料一说出明朝内阁制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有何特点?
材料二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报告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中国新闻网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近代前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
材料三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中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建立了哪些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政府在重建与完善民主政治方面又做了哪些努力?
(4)综上所述,概括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特点?并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借鉴、汲取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经验教训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有裨益。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孙中山为创立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作了哪些努力?
(4)综观以上材料,归纳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  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它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 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国力,培育了顺从性,只要中国仍相对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随着生气勃勃的西方的入侵,它转而阻止了中国人作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的作用。1905年,它最终被废除。”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参阅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科举制能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相当长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分)
材料三 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

时期
两宋
明 清
任任官前出身
50%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
43%的进士来自贫寒家庭

 
左边饼状图为《唐书》所载830进士出身分布比例;右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
(2)依据材料三的图表,分析科举制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有什么发展变化(2分)?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材料三: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在19世纪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西方历史产生极大的影响。以下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的(局部)内容的比照:

项目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考试
内容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摘编于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3)依据材料三,比较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上的差异。(4分)指出中英考试内容的差异所反映的实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际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四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2分)据此概括唐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就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摇摇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 等,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 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 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 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 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 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 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分)
(3) 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5分)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我们雅典)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我们雅典人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议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  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不分出身、性别、贫富,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也就是参政、议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的权利。但雅典的民主,又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不是古代中国式的一个统治,一家之言。
——郭小凌《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为什么说“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伟大的创举”指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专制与民主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速臻“文明”一途,实归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统一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三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四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也不知道……后来凡是要紧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西周、秦朝政治的主要差别。
(2)根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四,说明明清两朝在发布政令方面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比较研究同一历史时期中英两国关系,可以等清晰地看出两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请仔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满洲人讲,1644年6月6日进占北京,开始了朝代的接替,为使清朝的权威下达民间永久有效,他们必须在组织期间提出一套办法。加上汉人的合作,他们可以如计划执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在封建统治的危机下……1637年苏格兰人民反对查理一世在苏格兰强制队形英国国教,率先举起造反大旗……历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它实际上是一次不流血的政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此结束。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
材料二  1793年6月19日,在出发9个月之后,英国以马嘎尔尼为首的使节团终于来到了中国的……西方文化和天朝文明的冲突,在理解问题上展现无遗……英国竟然不给皇上叩头……增加了乾隆对英国人的恶感……他们提出的要求也被全部拒绝。1816年6月底,阿美士德勋爵再次率使团来到中国,拒绝叩头,结果嘉庆皇帝龙颜大怒,命令英国人滚出北京。英国人和中国人在对方眼里都是精神病患者,互相平等的仪式在清朝皇帝眼里纯属荒诞可笑的不可思议之举。
——金满楼《这才是晚清帝国崩溃的三十二个细节》
材料三 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2014年1月份外贸进出口数据,2014年中英货物贸易迎来良好开局。据海关统计,1月份中英货物进出口总值为71亿美元,同比增长30.2%。同期中欧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7.7%,中英货物贸易增幅在我与欧盟成员国货物贸易中居于首位。其中我对英出口53.1亿美元,同比增长30.9%,我自英进口17.8亿美元,同比增长28.3%。
——中国商务部网站
(1)17世纪中期,中国和英国都发生了改朝换代。这种朝代的变化性质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2)马嘎尔尼和阿美士德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访华的?你认为他会提出哪些要求?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
(3)简要概括主要贸易的特点,并简要分析说明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音仇,意同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材料三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
代表人物
命运
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
(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试分析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中的图片三分析,明代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回答:
①图一、图二反映的分别是中国古代中央的什么政治制度?其最根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②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个皇帝统治时期?他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指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