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图片承载着丰富的信息,请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唐朝手工业分布图和繁华的大都会 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分布图
下列关于唐朝和明朝工商业发展的共同点,表述错误的是
A.均以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下游为中心 |
B.发展趋势从总体上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C.均为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奠定基础 |
D.工商业中心众多且大多都是毗邻江河水道 |
图为宋代纸币铜版拓片。宋真宗时,益州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甲图),中国纸币由此始。绍兴三十年(1160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乙图)。上述材料表明
①宋代商业发达 ②纸币的印制权经历了从民间到官府的过程
③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成为通用货币 ④宋代雕版印刷术达到较高水平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日本某古寺留存有一份珍贵文件记载:“癸丑,春三月,明州(今宁波)来船两艘,其中,祥兴号满载丝绸、陶瓷,另附铜钱七万,《史记》、《汉书》、《三国志》各十部;《四书集注》百部;佛教经典数百部。”这一份文件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汉代 | B.唐代 | C.宋代 | D.元代 |
“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市舶贸易 | B.民间贸易 | C.互市贸易 | D.朝贡贸易 |
以下对唐宋时期对外贸易发展趋势评价正确的是
A.交通路径上:由唐时的“水陆并进”到宋时的以海路为主 |
B.输出物品上:由唐时的以手工业品为主到宋时的以农产品为主 |
C.港口分布上:由唐时的江南地区居多到宋时的江北地区居多 |
D.贸易国家上:由唐时的以东南亚各国为主到宋时的以西域各国为主 |
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
“皇帝不专制,文人言论自由,社会经济发达,商业繁盛,人民富足的时代。”这可能是对下列哪个时代的描述
A.秦汉时期 | B.隋唐时期 | C.两宋时期 | D.明清时期 |
隋唐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南地区的城市越来越进步,这反映了
A.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 B.南方手工业大大发展 |
C.南方交通发展超越北方 | D.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
有人说“《清明上河图》(如下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原因是
A.可以了解唐朝的城市面貌 | B.可以了解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 |
C.可以了解元朝市民的生活状况 | D.可以了解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 |
据载,明代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岁)在邑,十七(岁)在天下”。康熙、乾隆年间,沿长江地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根据该史料我们可以推断 ( )
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
B.明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基本情况 |
C.明代徽州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度 |
D.明朝地方政府对社会风俗变化所持态度 |
电视剧《乔家大院》反映晋商文化的显著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晋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晋商渐趋衰落”。由此可以推断,晋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
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 | D.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结合 |
汉初“驰山泽之禁”,吴王刘濞得以“专山泽之饶”,势力日增。后汉武帝行盐、铁专卖,断绝了豪强大贾对盐、铁的专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实力。材料认为实行专卖制度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 B.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 |
C.是一种与民争利的行为 | D.是政治专制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
陆游《杂赋》:“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诗中“草市”出现得益于( )
A.城市布局的变化 | B.市民阶层的兴起 |
C.娱乐场所的出现 |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这里的“商业革命”主要表现在 ( )
A.政府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 B.“草市”作用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
C.都市、庙会、集会商业繁荣 | D.“市”突破了原先时空上的严格限制 |
商业的发展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与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等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成就非凡。这些成就不包括 ( )
A.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
B.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
C.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
D.“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