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宋史》记载;“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辽界灾荒严重,不断到宋境籴粮,雄州一次出官仓2万石,贱价以粜。”此种贸易属于 ( )
A.朝贡贸易 | B.民间贸易 | C.榷场贸易 | D.对外贸易 |
明朝成化年间有人说“松(松江)民之财多被徽商搬去”这说明
A.徽商聚集在松江一带 |
B.徽商控制了江南的丝织业 |
C.优质棉布是徽商经营的重要商品 |
D.徽商造就了“织造尚松江”这一局面 |
某小组在探究“宋代城市商业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下列素材,你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是 ( )
A.史籍《宋史》 | B.北宋“交子”刻版等实物 |
C.宋朝诗词作品 | D.电视剧《水浒传》 |
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的。”下列史实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
B.宋代形成了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 |
C.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
D.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
临淄的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汉武帝时主父偃称:“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这反映了当时的临淄
A.农业发达 | B.商业发达 | C.牧业发达 | D.资本主义萌芽 |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满载着皮毛、花旗参、胡椒等纯正美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帆船,经过5个月的航行到达了中国,随后又把茶叶、瓷器、丝绸等一大批中国土特产带回美国,中美贸易从此开始。到达中国后该货船最有可能停泊的城市是 ( )
A.泉州 | B.广州 | C.南京 | D.上海 |
唐朝前期的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下列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
A.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清楼 |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张” | D.“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
有位学者写了一部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专著,不适合作为这本专著的名称的是( )
A.《商帮的兴衰》 | B.《晨曦中的汴河》 | C.《坊墙倒塌以后》 | D.《草市饮食大全》 |
明代蒲州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
A.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 | B.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 |
C.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 | D.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 |
隋炀帝命人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愤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力,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从中可看出隋朝时候江南( )
A.经济较为繁荣,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 B.全国知名的大人物很多 |
C.文化发展,文人学者云集 | D.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说”指出从唐到宋,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割据和贵族势力的“君主—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支持“平民崛起”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是
①科举制产生与发展 ②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③租佃关系出现 ④文学、艺术等方面世俗文化兴起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该诗句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
C.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但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
两宋时期,两浙路、福建路、广南东路科举出身的进士占了全部进士人数的27%,而在南宋,这个数字达到了52%。这主要是因为
A.科举制的推广 | B.南方经济的发展 | C.皇权得到加强 | D.北方受战争破坏 |
《汉书》中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已贫贱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汉代商人已经纷纷加入了统治者的行列 | B.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无法推行 |
C.商业能够比农业获取更大的利益 |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 | 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 B. | 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
C. | 南方商业北方发达 | D. | 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