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能入史、证史。有不同的研究者在自己论文中都引用了《卖炭翁》中“两骑翩翩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的诗句。下列各项分别是他们研究论文的主题,请据此判断其中引用不当的最有可能是
A.封建时代社会下层人民的生存状况 | B.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艰难 |
C.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价值 | D.唐代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低下 |
晋商票号取名讲究,如“日升昌”、“合盛元”、“协同庆”、“大德通”等。这些票号名称的内涵不包括
A.兴旺发达的诉求 | B.关注世界的意识 |
C.诚实守信的理念 | D.和气生财的寓意 |
以下最能体现“在中国古代城市管理的法律制度中,礼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点的是
A.“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 |
B.“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
C.“诸于城内街巷及人众中,无故走车马者,笞五十。” |
D.有“穿墙而出秽污之物于街巷者,笞四十,出水者勿论。” |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A. | 汉朝的丝绸之路 | B. | 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
C. | 明朝的朝贡贸易 | D. | 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大变化。下列赋役制度适应了这一变化的是
A. | 相地而衰征 | B. | 租庸调制 |
C. | 方田均税法 | D. | 一条鞭法 |
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 | ①②③ | B. | ②③④ | C. | ①③④ | D. | ①②④ |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的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
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在左脚趾上挂铁钳),没收其器物。”这一规定的实施
A.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 | 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
C.强化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垄断 | D.违背了儒家大一统思想 |
2010年3月3日下午3点,OCA(亚奥理事会)官员发布了广州亚运会火炬形象“潮流”。“潮流”整体造型剔透玲珑,融汇着木棉火红的英雄气与珠江壮阔的岭南情,折射出广州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定位。下面对有关广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定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唐朝时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 |
B.元朝时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口 |
C.近代抗击外来侵略的发祥地 |
D.改革开放的前沿地 |
清朝前期汉口“户口二十余万,五方杂处,百艺俱全”,“地当孔道,云贵、川陕、粤西、湖南处处相通,本省湖河,帆樯相属,粮食之行,不舍昼夜”,商业往来,以“盐、当、米、木、花布、药材六行最大,各省会馆亦多”。由材料可知汉口是
①华中水陆交通中心 ②地区性的商业中心 ③全国经济中心 ④重要的外贸港口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是
A.海上贸易通道已取代陆上丝绸之路 |
B.民间的自发贸易成为海上贸易主体 |
C.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中的主要商品 |
D.开始与西欧国家形成直接贸易关系 |
广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以下不符合广州历史史实的是
A.秦朝时,广州属南海郡管辖 |
B.隋唐时,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达红海沿岸 |
C.近代时,同盟会成立后影响最人的武装起义在这里发生 |
D.改革开放后,这里是我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对这些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①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这些现象产生
②玉米和甘薯的推广种植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
③商品经济已经延伸到农村
④对外贸易扩大,对棉花、烟草、花卉的需求增加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福州文人郭柏苍在《沁泉山馆诗》中写道:“年来通商号令行,穷黎遍享茶山利。高阜小邱(丘)恣铲除,百万磳田(即山田)一朝弃。”从中可提取的信息不包括
A.大批农民弃农经商 | B.农民种茶收入增加 |
C.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 D.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