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
日升昌票号由山西商人创建于道光四年(1824年),分号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地,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山西票号商人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至今还传颂着“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佳话。这最能说明
A.商人成为独立的社会群体 | B.明清时期,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
C.明清商业出现新的特点 | D.商业竞争的加剧 |
陆游《杂赋》中的“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了
A 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B 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C “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D 富室大户在水运方便的“草市”往往相聚而居
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
A.商品经济活跃 | B.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D.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
A.手工工场兴起 | 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
读图,从中可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A.黄河中下游分布着许多城市 |
B.河运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
C.城市大都是某一区域的重要中心 |
D.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
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地虽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转贩之力也。”这段材料突出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明朝山西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
B.明朝山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
C.明朝长途区域性贸易发展迅速 |
D.明朝政府改变了对商业的政策 |
(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棟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商品交易打破了时空限制 | B.定期的集市开始在乡村出现 |
C.商品来自远距离的长途販卖 | D.交易的商品以服务农耕为主 |
明朝冯梦龙在《三言两拍》里有很多关于社会现象的描写。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杨八志(陕西商人)与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该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 B.科举制度阻碍商业的发展 |
C.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深入人心 | D.商业活动改变着人们观念 |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
C.经商有助于提高他的社会地位 | D.“海禁”政策影响了他的茶叶出口 |
中国古代货币史研究者认为:唐初“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为以后历代铸币提供了范式。这一范式的含义是 ( )
A.以铜为主要材料 | B.不再标明重量 |
C.采用圆形方孔形状 | D.以皇帝年号命名 |
对下列两幅图片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宋代商业活动已重视广告效应②雕版印刷技术依然在使用
③娱乐活动体现商业化色彩 ④绘画描写市井生活,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清朝雍正帝维持和发展了康熙开创的盛世局面。下列史实中,发生在雍正年间的是
A.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初步形成 | B.短暂开放,允许浙江“一体贸易” |
C.制瓷工艺提高,粉彩瓷器发明 | D.设立军机处,使之独掌决策大权 |
观察下边两幅图,图2与图1的商业活动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普遍使用纸币 | B.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 | C.打破了坊市界限 | D.市场繁荣 |
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此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