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 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
A.“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
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D.“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
晚清大臣陈炽指出:“中国官商情形隔膜,动以崇本抑末之说,视商人之盈亏成败,漠然不加喜戚于其心。持此以与泰西各国通商,如下驷弩骀追踪骐骥,必使中国盈天下无一富商。所有利权皆归彼族,上下交困,仰人鼻息以为生。”这说明他( )
A.对传统官商关系的认识有所变化 |
B.意识到发展资本主义是国家根本 |
C.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
D.反对外国商人在中国投资设厂 |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市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商朝的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
B.两汉的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 |
C.唐朝时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 |
D.北宋时农村中的集市逐渐形成固定的市镇 |
《石炭并引》载:“彭城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以北,以冶铁作兵……”这段记载反映了下列哪一朝代的情况?
A.汉代 | B.唐代 | C.北宋 | D.南宋 |
明朝“嘉庆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反映了明中后期
A.富起来的地主较多 |
B.原来富有的地主被后起的超过 |
C.商品经济发展,经商致富者多了 |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冲击封建经济 |
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传奇一生,这一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有
①政府放弃了歧视商人的政策
②商业市镇兴起,城镇经济繁荣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
④私营手工业的产品也开始大量进入市场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②④ |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材料描绘的是
A.汉都长安 | B.隋朝洛阳 |
C.唐都长安 | D.宋都东京 |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表明汉朝时
A.政策的放松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
B.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C.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
D.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 |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这反映宋代
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 B.手工艺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 |
C.商帮势力崛起 | D.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
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 B.商品经济活跃 |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我国封建社会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 )
A.政府重视商业 |
B.农业的发展 |
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并逐渐向农村扩展 |
D.交通环境的改善 |
《古今图书集成-经济篇》中分为“选举典、诠衡典、食货典、礼仪典、乐律典、戎政典、祥刑典、考工典”,这种图书分类表明“经济”的内涵是
A.经世济民 | B.治国之才 | C.心外无理 | D.经济管理 |
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十六岁至六十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度的推行:
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 B.抑制了土地兼并 |
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
据统计,在清代,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该情况体现了
A.清代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盛 |
B.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心 |
C.清朝政府对商业发展高度重视 |
D.政府利用政治手段来提高城市化水平 |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探险之路、文化之路,至今中国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上发现大量古代的遗迹、遗物。下列物品不可能出现于汉代丝绸之路的是
A.瓷器 | B.火药武器 | C.丝绸 | D.罗马金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