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说:“除了对知觉之外,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观念。”他认为“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否是人们的经验不能解决的。”此观点属于( )
①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 ②存在决定思维
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思维决定存在
A.① | B.② | C.①② | D.②③ |
作为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科学工程,人类基因组的“工作草图”已绘制完毕,并于2006年6月26日向全世界公布。这说明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 B.思维和存在是相互决定的 |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 D.思维可以脱离存在而存在 |
“凡事物运动,总是受其他事物推动……最后追到有一个不受其他事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这是必然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这一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 B.客观唯心主义 |
C.朴素唯物主义 | D.机械唯物主义 |
所谓“关系”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甲认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乙认为:“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丙认为:“人是架钟表,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骨骼是齿轮,人的思维过程只不过是对命题、观念进行加减”。丁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中自我运动。以上观点分别属于
A.相对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 |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心主义 |
C.相对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
D.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 |
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我注意过,即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由此可见
①声称者的“言”体现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②声称者的“行”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③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脱节的
④唯心主义在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在实践上是有危害的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①③ |
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③→④→② | B.②→③→④ | C.③→②→④ | D.②→①→③ |
一些刑侦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先确定嫌疑人有罪,然后把嫌疑人作案的过程和可能出现的罪证构想出,再去查找人证物证,结果屡屡破案但也会办错案,这称为“疑罪从有”。“疑罪从有”思想在哲学上属于( )
A.客观唯心主义 | B.主观唯心主义 | C.朴素唯物主义 | D.机械唯物主义 |
孔子提出要“畏天命”,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下列选项与孔子的话蕴含的根本观点不一致的是
A.物是观念的集合 | B.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
C.存在就是被感知 | D.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
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在梵蒂冈宣称:“宇宙不是偶然产生的,在仔细思量宇宙起源时,我们得以发现深奥的道理:造物者的智慧和上帝的无穷创造力。”这一观点属于( )
①世界观,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回答
②可知论,认为上帝可以创造宇宙,也可以认识宇宙
③客观唯心主义,否认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④辩证法,承认了自然界的产生是上帝智慧的产物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读下边漫画“宝宝快跳!”,从唯物论角度看,父母的要求是
A.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
B.急于求成,不注意量的积累 |
C.主观主义,不从实际出发 |
D.强调客观,忽视主观能动作用 |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被列宁评价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这一评价说明,赫拉克利特
A.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结合在一起 |
B.把唯物论和认识论科学地统一起来 |
C.是现代唯物主义的创始人 |
D.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因而是科学的 |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下列选项符合唯物主义发展顺序的是
①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②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③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A.①②③ | B.②①④ | C.③①④ | D.④②① |
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能正确体现“两个对子”的是( )
①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而万物生
②形存则神存——存在就是被感知
③擒贼先擒王——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沧海变桑田——天不变道亦不变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下列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的是( )
①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②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③万物独化,物各自生 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