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的本原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制约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种观点
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②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实质是唯心主义观点 ③以“相生相克”解释世界,包含有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④不以意识、鬼神说明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
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下列名言中与这句话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
①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②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③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
④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②③ |
一切唯物主义的都认为 ( )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依赖性
③物质世界是发展的 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②④ |
下列说法中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存在就是被感知” |
B.“理生万物” |
C.“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
D.“物是观念的集合” |
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时消极等待;也有人认为人定胜天,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生活中之所以有不同的处世方法是因为
A.唯物主义世界观与唯心主义世界观总是相互矛盾的 |
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同的世界观,就有不同的方法论 |
C.事物矛盾的斗争性有时是不可能统一的 |
D.人们的社会实践范围和形式不同,对真理性的认识也不同 |
埃及胡夫金字塔有一段令人生畏的铭文:“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的头上降临。”令人生畏的铭文从哲学上看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主义观点 |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地震预报再次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某地震专家指出,从现在的地震学研究水平来看,精确的短期预报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从地震专业角度看,地震的长期预测则是可以实现的,这主要基于地震学家对断层历史的研究。上述对地震预报的认识
A.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 B.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
C.属于不可知论的观点 | D.属于唯物主义和可知论的观点 |
2009年,好莱坞电影《2012》幻想世界将在2010年毁灭,上映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有人断言:“地球毁灭之后,只有更强大的神才能把人重新创造出来。”这种断言
①是正确的,看到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
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下列选项中与以上说法相一致的是:
A.水是世界的本原 |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
C.气者,理之依也 | D.万物运动皆为心动 |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A.是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
B.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
C.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
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关系 |
“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被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的,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列宁把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评价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这是因为赫拉克利特的思想( )
A.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结合在一起 |
B.把唯物主义世界观与唯物主义方法论结合在一起 |
C.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因而是科学的 |
D.把辨证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唯物辩证法根本观点结合在一起 |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 )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世界皆是神的意志。这一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B.客观唯心主义 |
C.主观唯心主义 | D.可知论的观点 |
下列哲学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B.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
C.气者,理之依也 |
D.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以下内容
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②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问题
③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
④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