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政治 / 试卷选题

[黑龙江]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政治卷

下列关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A.哲学和世界观都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观点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理论
D.世界观就是哲学,哲学就是世界观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选项中对哲学含义表述准确的是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具体科学提供了指导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皆是神的意志。这一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可知论的观点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气东输”工程是根据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发展不平衡则做出的重大能源调配政策。它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B.唯心主义的新表现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认识总是不断升华的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可见                                                  

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电脑的控制下,机器能够自动调节,导弹能够自动命中目标,宇宙飞船能够自动导航.因此,有人认为,电脑是有意识的.上述观点                                
①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③否认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④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体现实践决定认识的有:                                       
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②三思而后行
③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④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下列名言中最能体现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是

A.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B.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古代“文彦博数豆”的故事,说的是他小时候准备了两个罐子,做了错事就放黑豆在罐中,做了好事就放红豆,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的数目,日积月累,黑豆越来越少,红豆越来越多。长大后,文彦博成了宋朝的一代名相。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重视量的积累 B.要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要自觉改造客观世界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9年10月31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京逝世。在钱老生前与温家宝总理的多次谈话中,老科学家念念不忘的是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之所以要加强创新,是因为      
①不建成创新型国家,国家就没有立足之地
②要创新就要与时俱进
③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
④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名言中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9年10月1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建国60周年大庆。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新中国的诞生,伟大的革命历程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尽管新事物开始时比较弱小,不如旧事物强大,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最终必将要战胜旧事物,据此回答14~15题。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因为                                 

A.新事物的力量是强大的,又符合人们求新求变的愿望
B.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C.新事物是后来出现的事物
D.新事物的发展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著名论断的哲学寓意是                 

A.新事物开始十分弱小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经过一个长期过程
D.事物发展的前进行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选题中,符合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牵牛要牵牛鼻子 B.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水滴石穿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矛盾观点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B.矛盾双方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将不复存在
C.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
D.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事物的消亡就意味着矛盾的消亡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下列说法中能够正确反映发展的实质的是                                    

A.发展就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B.发展是同一事物的重复和循环
C.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D.发展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变化的过程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农作物只有靠新陈代谢的内部矛盾才能生长,外力的拔苗是不能助长的。这说明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决不是外力作用下的否定
B.否定就是抛弃一切
C.否定就是事物内部矛盾的任意否定
D.否定表现为辩证的否定和形而上学的否定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说:“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这一观点表明              
①人肉搜索的功能是受个人喜恶支配     
②矛盾双方会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
③矛盾就是存在好和坏的两个方面       
④对待人肉搜索要坚持一分为二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必须坚持节约与开发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把节油节电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符合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 D.整体与部分的有机统一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等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这说明                                       

A.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形成的基础是                                

A.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正确认识 B.人们业已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
C.人们选择的目标的实现程度 D.社会实践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9年10月24日,湖北长江大学14名大学生不顾自身安危,纷纷跳入水中抢救落水儿童。其中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3名大学生,献出了年仅19岁的生命。这启示我们                                                               

A.要鼓励人们不顾生命安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B.有价值的人生是不考虑个人利益的
C.要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
D.社会应把对先进模范人物的尊重和满足放在第一位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运动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④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了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纲要》的制定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认识具有反复和无限性          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右边漫画启示我们 
                                              
①要立足实践,实事求是 
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③要以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
④只有实践才是获得知识的途径,盲目读书是无用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平面内,若直线a⊥c,直线b⊥c,则a∥b;在空间中,若直线a⊥c,直线b⊥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这说明:                              

A.人们难以完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 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0年5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与来到玉树地震灾区与群众亲切交谈,询问灾情;在为灾民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他关切了解各类基本生活用品的供应和救灾物资发放情况。食品够不够吃、衣物够不够穿、御寒被褥能不能保证,孩子上学问题如何解决,他都一一询问,耐心察看。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

A.一切相信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一切为了群众 D.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就业问题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材料二:国家把鼓励创业摆到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这是科学分析我们就业形势,并依据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提出来的。实践证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下,一人创业可以带动五人实现就业。
(1)结合材料一,从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角度,谈谈国家实施的政策和措施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2)材料二中,“创业的倍增效应”是如何体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7.1级地震。党中央国务院高举“以人为本”大旗,第一时间发出了全国动员令,提出了“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人民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中国人民解放军及武装警察部队十万余人立即奔赴灾区,各省、市立即派出了救援团,成千上万志愿者从各个方向进入抗震第一线,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共同谱写了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光辉乐谱,唱响了一首“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的雄伟赞歌,取得了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
(1)请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分析上述材料。
(2)请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知识,谈谈取得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2010年黑龙江东南六校高一期末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