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记忆力”。近来,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用“电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植物“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
①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 ②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
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 ④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近年来,因醉酒驾车而引发的恶性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网民和媒体纷纷呼吁加大对酒后驾车的处罚力度,专家也建议刑法增加“危险驾驶致人死伤罪”。这体现了(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人类无法避免客观现象的发生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
C.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 D.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
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人类社会生存和各国发展。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又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这告诉我们( )
①必须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③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因果联系
④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与均衡论的统一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大数据泛指巨量的数据集,因其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而受到重视。网民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人类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对大数据中所蕴含规律性信息的认识程度,决定着对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
②对大数据有效地组织和使用,根源于人们对大数据其特有价值的正确认识
③对大数据的科学认识,有利于人们获得更多的机会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④大数据的产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大数据”本身却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十一小长假期间,旅游成了人们休闲的一种方式,但是在人们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媒体报道的十一当天北京天安门广场观众观看升旗仪式,留下5吨垃圾,江苏淮安周恩来故居被涂鸦……。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辨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从50年代起,政府就组织专家对南水北调进行勘察和可行性研究,相继攻克了调水工程中的诸多世界级技术难题。目前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均接近尾期,北京与南阳“共饮一江水”即将变成现实。由此可见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②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是顺利开展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③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④人们能够创造条件摆脱规律的制约,造福人类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材料一 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章较早也大多出现在科学类杂志上。20世纪7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80年代气候变化问题逐渐引起了大众关注。2013年年初,北京等地的严重雾霾天气使得环境保护更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
材料二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总布局。号召建设“美丽中国”,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活,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 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1)结合材料一,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2)结合材料中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说明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3)结合材料,请拟两条“低碳生活”的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江者深入基层,以贴近民生的视角,为您带来生产生活第一线最鲜活的报道。”这是央视网“走基层、听民生”栏目的开卷语,是对全国新闻战线组织无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积极响应。基层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那里有鲜活的实践,是新闻事业生长的沃土。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给新闻媒体带来清新之风,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增强了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蕴含的哲学道理。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后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
材料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和实践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深刻结论。“实干”从哲学上说可以是“实践”,也可以是“劳动”。“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苦的劳动来创造”,只有“实干”方能兴业兴邦,益民益天下。
材料二:实干不等于盲干和蛮干。“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渡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严重会致死。
(1)请依据材料一,从哲学上说明实践的重要性。
(2)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客观规律的知识,分析材料二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这幅对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认识自然先于改造自然
③认识以实证和猜测为基础 ④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从自然界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 |
B.从社会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
C.从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 |
D.从意识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 |
宋代禅宗大师清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时“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这体现的哲理是( )
A.认识因其形象具体而具有直观性 |
B.认识因其最终回归而具有重复性 |
C.认识因其循环上升而具有深刻性 |
D.认识因其不断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 |
300余年前,顾炎武先生批评两晋亡于清谈,后人有“空谈误国”之说;300余年后,中国共产党人自勉于史,在“空谈误国”的清醒之外,更强调“实干兴邦”。从哲学的角度看,“空谈”之所以“误国”是因为
①没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②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③否认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④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