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这蕴含的哲理是
A.量的积累必定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
B.局部和整体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
C.人的价值是在奉献社会中实现的 |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B.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D.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
20.下列选项与“物是观念的集合”观点相一致的是( )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 B.存在就是被感知 |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D.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
有这样一道数学式:90%×90%×90%×90%×90%=59%。它告诉我们,一项工作做到90%看起来已经很不错了,但经过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它启示我们①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②要抓住有利时机,促使事物发生质变③要重视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④要从整体着眼,重视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A.①②③④ | B.①② | C.①③④ | D.② |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
A.运动离不开物质 |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
C.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
D.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
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
D.万事万物的总和 |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
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和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 | 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 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
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新陈代谢
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 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⑧苹果落地
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 ⑩水往低处流
A.①②⑨ | B.③④⑧ | C.⑦⑧⑩ | D.②④⑥⑦ |
下列诗句中,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
B.“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
C.“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衰皆自然” |
D.“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
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
①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③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 ④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④ | B.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分歧,实质是 (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
C.是否承认绝对运动的存在 | D.是否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