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不是遗传物质必备的特点( )
A.一定存在于染色体中 | B.能够自我复制 |
C.分子结构相对稳定 | D.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
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
B.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 DNA 能完全分开 |
D.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确认了DNA的分子结构 |
甲.乙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下图1表示由病毒甲.乙经重组形成“杂种病毒丙” 的过程,用病毒丙单独侵染植物细胞,一段时间后,从植物细胞内可大量分离出的病毒是图2中的( )
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32P标记每个玉米根尖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染色体DNA分子,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和后期的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均为20条 |
B.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
C.肺炎双球菌的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D.遗传平衡状态下的种群,基因重组现象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
下列有关遗传信息传递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A.遗传信息从RNA→DNA,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
B.遗传信息从RNA→蛋白质,实现了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C.遗传信息从DNA→RNA,只存在A与U、G与C的碱基配对
D.遗传信息从DNA→DNA、从RNA→RNA,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在侵染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
B.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 |
C.上清液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
D.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起作用的是DNA |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和DNA |
B.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 |
C.DNA是噬菌体的主要遗传物质 |
D.果蝇的1个精原细胞至少产生两种遗传物质有差异的精子 |
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Ⅰ、Ⅱ、Ⅲ型等),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换;在特殊条件下离体培养S-Ⅱ型肺炎双球菌可从中分离出R-Ⅱ型菌。Griffith将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Ⅱ型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大量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 )
A.S-Ⅲ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 |
B.S-Ⅲ型菌是由R-Ⅱ型菌突变形成的 |
C.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Ⅲ型菌 |
D.加热后S-Ⅲ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杀死 |
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基因一定位于染色体上
B.核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了基因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D.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者都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 |
B.二者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
C.艾弗里的实验设置了对照,赫尔希与蔡斯的实验没有对照 |
D.二者都诱发了DNA突变 |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
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B.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
C.RNA是遗传物质 | D.DNA是遗传物质 |
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的异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材料都是原核生物 |
B.都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
C.都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D.实验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蛋白质和DNA分开 |
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
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
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
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
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放射性检测,发现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有少数大肠杆菌发生了裂解 |
B.有少量的32P标记的是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含有部分完整的大肠杆菌 |
D.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