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病毒甲、乙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经重建后形成“杂种病毒丙”,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 )
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温、搅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对于沉淀物中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的正确解释是( )
A.经搅拌与离心后还是有少量含有35S的T2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 |
B.离心速度太快,较重的T2噬菌体有部分留在沉淀物中 |
C.T2噬菌体的DNA分子上含有少量的35S |
D.少量含有放射性35S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内 |
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A.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 B.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
C.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35S | D.可在外壳中找到15N |
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如果用一个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来侵染大肠杆菌(无放射性标记),复制n次后,结果复制出来的子代噬菌体( )
A.全部含32P,全部含35S | B.全部不含32P,全部不含35S |
C.大多数不含32P,全部不含35S | D.大多数含32P,全部含35S |
小麦叶肉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及其分布是:
A.RNA,细胞质中 | B.DNA,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中 |
C.RNA,细胞核中 | D.DNA和RNA,细胞核.细胞质.叶绿体.线粒体 |
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是
A.可以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 B.可以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
C.可以在外壳中找到15N | D.可以在DNA中找到15N、32P、35S |
肺炎双球菌中的S型具有多糖类荚膜,R型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够产生一些具有荚膜的细菌 |
B.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DNA的完全水解产物,不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 |
C.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DNA,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 |
D.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 |
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酵母菌的遗传物质是RNA |
B.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
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
在小麦的根尖细胞中,基因分布在 ( )
A.染色体、核糖体 | B.染色体、线粒体 |
C.染色体、叶绿体 | D.染色体、线粒体、叶绿体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在细菌体内合成噬菌体蛋白质的正确叙述是 ( )
A.模板DNA和原料来自噬菌体 |
B.模板DNA来自细菌、原料来自噬菌体 |
C.模板DNA和原料来自细菌 |
D.模板DNA来自噬菌体、原料来自细菌 |
人、肺炎双球菌、烟草、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为:①DNA②RNA③蛋白质( )
A.①①①② | B.①②①② | C.①①③② | D.①①①①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除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外,还可证明 ( )
A.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
B.DNA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
C.DNA分子的载体是染色体 |
D.DNA分子结构是双螺旋结构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基本过程依次为 ( )
A.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
B.吸附→组装→合成→注入→释放 |
C.注入→组装→合成→释放 |
D.组装→注入→合成→释放 |
经分析测定,在T2噬菌体的化学成分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S仅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99%的P存在于DNA分子中。现欲做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以证明DNA是亲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用于标记噬菌体的同位素是 ( )
A.32P | B.35S | C.14C和18O | D.32P和35S |
科学家艾弗里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出DNA、蛋白质、多糖、脂质等物质,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实验结果证明了细菌的转化因子是DNA.为使实验结论更加严密,他设计了一个对照实验:在S型细菌提取出的DNA中加入某种酶处理后,再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的酶和实验结果分别是 ( )
A.DNA聚合酶、转化 B.DNA连接酶、转化
C.转录酶、不转化 D.DNA酶、不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