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中小鼠死亡的是( )
A.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
B.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 |
C.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
D.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
如果用32P和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该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新生成的大多数子代噬菌体( )
A.含32P和含35S | B.不含32P和不含35S |
C.不含32P和含35S | D.含32P和不含35S |
在探索“遗传物质的本质”的历程中,相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注射“活R菌+加热杀死的S菌”,由于S菌已经被杀死,所以小鼠不会得病 |
B.想探究遗传物质到底是蛋白质还是DNA,必须把两种物质分开研究 |
C.用35S标记噬菌体,培养、离心后,沉淀物放射性较高 |
D.将S菌的各种物质分别和活R菌一起体外培养,不会出现活S菌 |
如果用3H、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是
A.可在外壳中找到3H、15N和35S | B.可在DNA中找到3H、15N和32P |
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32P和35S | 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 |
以含(NH4)235SO4、KH231PO4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向大肠杆菌培养液中接种以32P标记的T2噬菌体(S元素为32S),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噬菌体的S、P元素,下表中对结果的预测中,最可能发生的是:
选项 |
S元素 |
P元素 |
A |
全部32S |
全部31P |
B |
全部35S |
多数32P,少数31P |
C |
全部32S |
少数32P,多数32P |
D |
全部35S |
少数32P,多数31P |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不能证明( )
①DNA分子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②DNA能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
③DNA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④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⑤DNA是遗传物质
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⑤ | C.①④⑥ | D.④⑥ |
下列哪项使格里菲思提出了“转化因子”的结论
A.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鼠体内,小鼠患病死亡 |
B.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多糖,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鼠体内,小鼠患病死亡 |
C.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蛋白质,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鼠体内,小鼠患病死亡 |
D.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鼠体内,小鼠患病死亡 |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是( )
①DNA ②RNA ③DNA和RNA ④DNA或RNA
A.①②③ | B.④④④ | C.①③④ | D.①①④ |
下列哪一项所述不能作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理由( )
A.现代细胞学的研究已经提供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有力证据 |
B.通过反复细致的化学分析已经得知,细胞里面的DNA主要在染色体上 |
C.现代遗传学的研究已经提供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充分证据 |
D.已有充分的科学研究资料证明,绝大多数生物都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下列除哪一项外都可以引起小鼠的死亡 ( )
A.将有病毒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 |
B.将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 |
C.将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和无毒R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 |
D.将有毒S型细菌的DNA和无毒R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 |
某生物的一个核酸分子的碱基比为A:G:T:C=26:25:36:16,这种核酸是
A.单链DNA | B.单链RNA | C.双链DNA | D.双链RNA |
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RNA
③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④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⑤水稻的遗传物质是DNA
A.①②④ | B.③⑤ | C.③④⑤ | D.①③⑤ |
如右图所示,用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大肠杆菌的氨基酸,然后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侵染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和母噬菌体形态完全相同,而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应含有的标记元素是( )
A.31P、32P和32S |
B.31P、32P和35S |
C.31P、32P和32S、35S |
D.32P和32S、35S |
用噬菌体去感染内含35S的细菌,在细菌解体后,含35S的应该是 ( )
A.子代噬菌体DNA |
B.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
C.子代噬菌体所有部分 |
D.部分子代噬菌体D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