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
C.性引诱剂的作用是提高蝗虫的交尾率 |
D.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控制种群数量应在b-c水平 |
分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碳循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
B.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 |
C.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
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B所处的营养级 |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到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 |
B.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
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 |
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 |
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 B.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
C.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 D.群落中生物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
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
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三大功能类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处于两个营养级,是杂食性动物 |
B.图中表示出了两个食物链 |
C.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 |
D.乙→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
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 )
A.仅限于绿色植物 | B.仅限于自养生物 |
C.全部自养生物和部分异养生物 | D.全部绿色植物、细菌和真菌 |
图示生态系统中a、b、c三类微生物参与碳循环和氮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硝化作用微生物、b表示反硝化作用微生物、c表示生物固氮微生物 |
B.硝化细菌可参与c过程 |
C.参与b过程的生物属于异养厌氧型生物 |
D.b过程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而对氮循环有利 |
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原因是
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 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③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③④ |
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的是
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 |
B.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 |
C.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
D.农场中生物间的化学信息传递沿食物链逐级进行 |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源于环境 |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
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
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不相关 |
C.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流动的 |
D.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