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 |
B.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繁衍 |
C.动物的求偶过程存在信息传递 |
D.信息需要沿食物链传递并逐渐衰减 |
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都相同,下列食物链中,猫头鹰能够获得最多能量(绿色植物提供)的食物链是( )
A.绿色植物→蝗虫→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
B.绿色植物→蝗虫→青蛙→蛇→猫头鹰 |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
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
清除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分析,其目的是
A.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 |
B.使物质和能量尽快地流动 |
C.保持生态平衡 |
D.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
能够把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CO2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的生物是( )
A.生产者 | B.消费者 |
C.分解者 | D.以上都是 |
对植物→鼠→蛇→山鹰这条食物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是生产者 |
B.鼠是第一营养级 |
C.蛇是次级消费者 |
D.保护蛇可以抑制鼠 |
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菜青虫吃掉白菜叶并将其转换成生物量的情况。观察发现虫子一天吃2 m2的菜叶。为了估算方便,又作了一些测量。各字母的含义分别是W:该菜叶每2 m2的平均干物质量;X:虫子每天呼吸的消耗量;Y:虫子每天粪便的总量;Z:虫子每天CO2的排出量。则估算虫子每天积累的生物量B的公式应为
A.B=2W-Y-Z | B.B=W-Y-Z-X |
C.B=2W-X-Z-Y | D.B=W-X-Y |
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 7 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 3 种方式的处理,3 次重复,每隔 15 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见下图。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 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 |
B. | 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 |
C. | 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 30 天,则 3 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 |
D. | 从堆放、水泡 2 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 |
下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的营养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戊是生产者,乙是次级消费者 |
B.最长的食物链共有5个营养级 |
C.甲、乙、丙、丁、戊可以构成4条食物链 |
D.获得能量最多的是丙 |
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③分解者,腐生生物
④消费者,自养生物 ⑤草食动物,异养生物 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
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
A.①③⑤ | B.①③⑤⑥ | C.②④⑥ | D.①⑥⑦ |
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若蛇增加1g生物量,至少要消耗植物的生物量是
A.1000g | B.500g |
C.250g | D.125g |
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
①单向的 ②循环的 ③逐级递减 ④反复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的 |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
D.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分类依据是
A.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B.组成生物的细胞结构 |
C.生物的代谢类型 | D.生物个体中含有能量的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