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等量的、微量的NH+4、PO3-4、K+、Ca2+共同置于100 mL蒸馏水中,再放入一些新鲜的水稻根尖,一段时间后,测定溶液中上述四种离子和水的含量变化(见下表)。实验结果可以说明( )
项目 |
H2O |
NH+4 |
K+ |
Ca2+ |
PO3-4 |
减少量 |
0% |
23% |
12% |
37% |
14% |
①根对水的吸收和对矿质离子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②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不是等比例进行的
③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④根吸收矿质离子的过程不受温度的影响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③ C.只有①②③ D.都正确
某同学在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时,观察到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的中央液泡逐渐缩小,这说明( )
A.洋葱表皮细胞是活细胞 | B.细胞液的溶质透出细胞 |
C.蔗糖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 D.细胞壁收缩导致中央液泡失水 |
将某植物细胞置于大于该细胞细胞液浓度的硝酸钾(K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发现该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其原因可能是该细胞
①是死细胞 ②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③大量吸水 ④大量失水死亡
A.①②④ | B.①② | C.②③ | D.②④ |
浸泡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又出现质壁分离复原,与质壁分离复原过程相关的细胞器有( )
A.液泡 | B.线粒体、液泡 |
C.线粒体 | D.细胞膜、液泡膜 |
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原理,测试某种农作物新品种的细胞液浓度,以此种方法获得作物代谢情况的必要数据。在此项测试中,实验变量(自变量)是
A.作物细胞质壁分离状态 | B.作物细胞液浓度 |
C.制备的系列浓度检测液 | D.一定的环境温度或其他气候数据 |
图示向日葵在24h内的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速率的变化,据图可推断( )
A.一天中,植物体内水分最少的是b点 |
B.在光下,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
C.矿质元素向上运输的速度在b点时较快 |
D.在光下,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
如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组后,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其它条件相同且不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3h时,两组幼苗均已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和根细胞失水 |
B.6h时,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
C.12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 |
D.实验表明,该植物幼苗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
如图所示:a、b、c是三个相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已知a细胞液的浓度>b细胞液的浓度>c细胞液的浓度,图中能正确表示水分在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观察在0.3 g/mL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发现中央液泡逐渐变小,说明 ( )
A.洋葱表皮细胞是活的 | B.细胞壁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
C.此时蔗糖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 D.细胞壁收缩导致中央液泡失水 |
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将带“皮”的细嫩的茎纵切后插入两烧杯中,如下图所示。已知b侧的细胞壁比a侧的细胞壁薄,易伸展,判断30 min后可能出现的形状是( )
如图表示某植物相邻的3个细胞,图中的箭头表示细胞的吸水方向,则这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依次为( )
A.N>M>W | B.W>N>M |
C.M>N>W | D.W>M>N |
小明用玻璃槽、饱和蔗糖溶液和清水做成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生物膜透性的模拟实验。甲、乙两槽间的隔板中央圆圈为玻璃纸,玻璃纸是一种半透膜,蔗糖分子不能透过,而水分子能自由通过。几小时后,发现
A.甲槽内水的体积减少 |
B.乙槽内溶液的体积减少 |
C.甲槽内水的体积无变化 |
D.乙槽内溶液的体积无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