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生将2.5%的尿滴加在载玻片上的蚕豆表皮上,观察到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2h后打算再次观察时却发现理想的视野找不到了。原因是()
A.错拿了对照样品 |
B.时间过长,细胞壁也收缩了 |
C.溶质颗粒被缓慢吸收,使水分再度进入细胞 |
D.2h前观察到的现象是假象 |
用测微尺测量某个洋葱表皮细胞的长度时,下列目镜的组合中,视野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小的是
①目镜10×②物镜10×③目镜16×④物镜40×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象。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 |
B.若使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少,甲图中的组合应是②④⑤ |
C.从图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
D.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②,同时提升镜筒 |
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标本染色较深,观察时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 |
B.将位于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向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
C.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需要先升镜筒,以免镜头破坏玻片标本 |
D.转换高倍物镜之前,应先将所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 |
有关“低温诱导洋葱(2n=16)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用于根尖的固定和解离,但作用不同 |
B.低温与秋水仙素均能抑制着丝点分裂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
C.应设置常温培养的对照组,以确认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
D.如果显微观察到染色体数为32的细胞,可判断低温诱导成功 |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
B.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可能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
C.鉴定还原糖时,要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用现配 |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检测 |
B.脂肪的检测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细胞内被染色的脂肪颗粒 |
C.检测还原糖时,在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才能加乙液 |
D.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须混合均匀后才能加入样液 |
观察水绵细胞时,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后,物像大小、细胞数目和视野亮度的变化是
A.变大、变多、变亮 | B.变大、变少、变暗 |
C.变小、变多、变亮 | D.变小、变多、变暗 |
当你开始用低倍物镜观察自制的装片时,如果发现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异物并不动,转换成高倍物镜后,异物仍在。这异物可能在( )
A.反光镜上 | B.装片上 | C.物镜上 | D.目镜上 |
下面①--⑤是利用显微镜观察时的几个操作步骤,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⑴变为⑵,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②调节光圈③转动细准焦螺旋④转动转换器⑤移动标本
A.①→②→③→④ | B.④→⑤→③→② |
C.②→①→⑤→④ | D.⑤→④→②→③ |
下图是显微镜观察物象时,镜头的组合情况。1、2代表物镜;3、4代表目镜;5、6是观察时物镜与载玻片间的距离。使用下列哪组组合,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
A.1、3、6 | B.2、3、5 | C.1、4、6 | D.2、4、5 |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有
A.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过氧化氢溶液作底物 |
B.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的结构照片属于物理模型 |
C.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提取色素时加入无水乙醇过量,纸层析时色素带颜色将变浅 |
D.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若溶液能使溴麝香草酚蓝由蓝变绿再变黄,则说明溶液中产生了酒精 |
用高倍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观察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是最多的 |
B.换用高倍镜观察后,如物像不清晰,可调节粗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 |
C.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晰看到赤道板和细胞核 |
D.观察一个中期的细胞,是不可能看到它向后期的变化过程,只能在视野中另找后期细胞进行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