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A图表示用枯草杆菌为饲料培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两者属于不同的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其中实线为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变化,虚线为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虫时,该种群在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典型的“S”形曲线增长。请在B图中画出20天内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
(2)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会发生_____重叠,0~2d内,两种草履虫并没有出现竞争,原因是_____,20d后,大草履虫被完全排除掉,体现了生态学上的____原理。

来源:2010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二模理综生物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生命世界的多样性源于亿万年的生命演化。
(1)下图示意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写出字母表示的生物学意义:
A           C          F          D             

(2)某兴趣小组对一小型绿地的树木群落进行调查。下图1表示该绿地中树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的树轮廓表示不同树种,每个树轮廓分别代表10个个体),图2表示树木的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①树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_____多样性;树木A与树木D、E、G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__多样性。
②据图2信息所示,则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_;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   _m2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9分)如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图乙表示兔迁入该环境后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全部生物的总和构成了          。该生态系统含有食物链        条,狐与鸟之间的关系为         ,这两种动物之间信息传递的特点是           
(2)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兔子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同化的能量。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是沿着           进行的。
(3)在图乙B点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捕获到未标记的40只,标记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4)试用所学知识,写出既可防治农业害虫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措施: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表示不同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表示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____段,t3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图表示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_______点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调查小组在本市东部地区对某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该区域物种情况(如图1):该调查小组采用的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_。
(2)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图2),并着手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树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         多样性,主要是由___________引起的。
(3)生态考察中常使用辛普森指数表示         多样性,辛普森指数与被调查区域内各种生物数量的均匀程度之间存在                                       关系。
(4)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若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           ;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Ι.A图表示用枯草杆菌为饲料培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两者属于不同的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其中实线为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变化,虚线为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虫时,该种群在  ▲ 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典型的“S”形曲线增长。请在答题卷的B图中画出20天内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
(2)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会发生  ▲ 重叠,0~2d内,两种草履虫并没有出现竞争,原因是  ▲ ,20d后,大草履虫被完全排除掉,体现了生态学上的  ▲ 原理。
Ⅱ.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时,乙烯含量明显上升。有些果实在这个时候呼吸速率会首先降低,然后突然增高,最后又下降,果实就完全成熟了,这个呼吸高峰称为呼吸峰。某实验小组在探究不同浓度(μg/g)的乙烯对果实呼吸作用影响的实验中,得到如甲图所示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果表明:
①随乙烯浓度增大,呼吸峰出现的时间将  ▲ 
②随乙烯浓度增大,呼吸峰  ▲ 
(2)该实验小组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开展了与果实保鲜贮藏相关的课题研究。
①课题名称是  
②材料和器材:
刚采摘的成熟度一致的毛叶枣若干,密闭容器,适宜浓度的乙烯合成抑制剂,气相色谱仪(用于测定乙烯浓度),远红外CO2分析仪。
③方法和步骤:
步骤一:挑选足量的无破损、形状、大小、外观颜色相对一致的毛叶枣,随机分成2等份。编号为A、B。
步骤二:A组不做处理,B组  ▲ 
步骤三:将A、B两组毛叶枣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密闭容器内,室温保持在25℃。
步骤四:一小时后,分别从两个容器内抽取等量气体,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乙烯浓度,远红外CO2分析仪测定CO2浓度,并记录数据。
步骤五:每隔3天,用同样方法重复测量密闭容器内乙烯浓度和CO2浓度。
(3)结果和结论:
所得数据经处理后得到下图(乙图、丙图分别表示A、B组的实验结果)。

①本实验中因变量是  
②比较乙图和丙图可知,在一定浓度的乙烯合成抑制剂作用下,果实的呼吸峰出现时间  ,原因是  
③比较乙图、丙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  ▲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分) 近年,沙棘木蠹蛾在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研究者发现,鄂尔多斯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图所示:


(1)为了计算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有虫株率,研究者应采用                     法分别对两地的沙棘林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2)[已知每个有虫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从2001~2006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          增长,在             年(区段)该种群的种群增长率最高。
(3)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河滩地进一步研究,获得如右图所示数据。在干旱的气候下,沙棘木蠹蛾的发生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4)研究者同时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地点
土壤肥力
土壤含水量
 
 
有机质含量(%)
氮含量(%)
表层~60cm(%)
山坡地
0.595
0.015
7.0
河滩地
0.202
0.003
15.0

 
因此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沙棘均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                                             ,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7分)某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滩涂、藻类、浮游动物、红树林等部分组成。兴趣小组对该生态系统进行了调研。请回答相关问题:

(1)在对滩涂沙土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时,常用         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红树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这种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3)兴趣小组根据调查到的生物类群绘制出碳循环图解 (如右上图)。
①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C、D分别代表                
②图中为异养生物的是        (用图中字母表示)。
③信息传递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通过图中E、F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明信息能够调节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农田生态系统做了两项专题研究。请根据有关信息和原理回答问题:    
(1)该小组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因素进行了认真考查。下面是他们有关的考察内容和相关建议:
①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农民对此具体会采取哪些措施?                              
②某同学通过分析蛇的食性,绘制了如图一所示的食物关系:假如一条1kg的蛇,4/5的食物来自鼠,1/5的食物来自蛙。按能量流动的最高效率计算,此蛇间接消耗的植物为     kg。
③收获季节,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作物秸秆。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的同学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替代塑料地膜。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在于                                                                         
④某农民因不慎使用了假化肥导致农作物迅速死亡。研究小组的同学对农田中的植物数量进行了统计并画出了如图二所示的曲线。请在图二中画出该农田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在数量上的变化趋势,并注明各曲线的名称。
(2)他们调查发现,农田生态系统有两个突出问题:鼠害严重,虫害频繁。
①假如让你查明上述两个问题,应采取的调查方法是                               
②有人尝试“引蛇灭鼠”,取得较好的效果,这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片农田弃耕一年后杂草丛生,现已演替至灌木阶段。如果外界条件基本不变,且无人为干扰,将来有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请回答:
  
(1)该农田的演替进程比初生演替更快,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优越和植物繁殖体的存在。
(2)从杂草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很容易发生变化,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的种类和数量发生了明显变化。
(3)如果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则曲线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A表示该群落所含__________的变化。
(4)该农田在演替至森林阶段的进程中,__________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如果在灌木阶段遭遇一场火灾,烧掉了灌木下的草本植物,但对灌木影响不大,则演替进程__________;(加快,基本不变)若演替至森林阶段,在广东省最有可能出现的森林群落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该农田的演替过程伴随着干物质的积累,其中积累最多的是______元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8分)某同学利用暑假放假时间来到农村参加社会实践,在参与大豆田间管理的过程中,除感受到“粒粒皆辛苦”外,还尝试着将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用到实践中。请帮他完成以下内容。
(1)如果他想估算一下自家大豆的植株数量,利用所学的知识他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农田中有一种从外地带来的昆虫,该昆虫终将呈S型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豆与根瘤菌的关系是________。
(4)若人长期不种这块地,将会发生群落演替。自然状况下,发生的演替将使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看,图1中E处于______,其代谢类型通常是________。
(2)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__________,图2中的丙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__。
(3)图1中所示的由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碳在食物链中以__________形式流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10头。请回答:
(1)该地区田鼠种群个数总数为N,则N=           头。
A. 30   B. 32   C. 64   D. 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          
A. 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 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若某种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             头。
A.       B.       C.        D.

来源:种群和群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去年6月下旬以来,柄息在某湖区400多万亩湖洲地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
(1)生态学家研究发现,东方田鼠种群是在围湖造田期间迁入湖洲地的,迁入初期种群数量很少,一个月内随着水稻和芦苇等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迅速增长。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①为研究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生态学家建构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下表。请填写表中b和c空白之处的内容。

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
   建构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
a.观察对象,搜集现实
信息
a.东方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
b.                 
b.Nt=N0t    (其中,Nt代表t天后东方田鼠的
数量,t表示天数,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天前种
群数量的倍数.N0表示最初的东方田鼠的数量)
c.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
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
修正
c.

②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000只,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30)为:N30=              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 ________________
(2)对于该湖区的鼠患,有人主张投放高毒性的灭鼠药,在短期内迅速杀死大量东方田鼠。请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说出此法不好的两点理由。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生态学观点分析对于东方田鼠怎样处理较为恰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甲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在碳循环中的关系,图乙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1)图甲中的C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____,图甲中的F属于第__营养级,相当于图乙中的__。(填“甲”“乙”或“丙”)
(2)图甲中流入D的总能量小于F获得的总能量,主要原因是F获得的能量除了被自身消耗以及未被利用外,还有部分能量被____所利用;若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千焦,则图甲中最高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最多为____。
(3)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群密度最大的是__期,调查该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
(4)若图甲表示某一农田生态系统,则在被弃耕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用该生态系统中的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作为地膜使用,此膜可被图甲中的__ (填字母)产生的________酶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