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图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
A.图中的甲、乙、丙、丁、戊所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群落 |
B.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
C.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沿着该食物网流动 |
D.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
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
B.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所有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
C.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要随机取样,同时保证样本数量足够多 |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 |
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 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慢、历时长 |
B.甲可表示在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 |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
以下三图分别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 B.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 D.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
下图表示某肉牛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捕杀肉牛的最佳时期为第20年 |
B.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
C.在10~20年时间内,该种群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 |
D.在10~20年时间内,该肉牛的种群数量仍呈上升趋势 |
在一个阴湿的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鼠类等生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一个
A.种群 | B.群落 | C.物种 | D.生态系统 |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
B.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
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
D.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
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该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 | B.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9只 |
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 D.N= 39×34÷15 |
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其目的是
A.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
B.检测渔船和捕鱼器械,节省燃料 |
C.防止“赤潮”的出现和海水污染恶化 |
D.实施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 |
下面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
B.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分布也有差异 |
C.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
D.在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
鱼鳞藻、脆杆藻是鱼类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某研究小组调查了当地部分湖泊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藻类的种群密度 |
B.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鱼鳞藻的适应性最弱 |
C.中营养化水体最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部分 |
D.用脆杆藻能控制富营养水体中微囊藻的数量,净化水体 |
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 |
B.萤叶甲亚科昆虫为次级消费者 |
C.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 |
D.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 |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下图表示的是四个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