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直接影响动物种群密度变化的是
A.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 | B.年龄组成和出生率、死亡率 |
C.性别比例和出生率、死亡率 | D.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
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
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光照是影响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
B.竞争促进群落资源的利用,能使物种多样性增加 |
C.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
D.研究群落空间结构对植被恢复中植物的空间配置有指导意义 |
如图表示不同的生物或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 |
B.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
C.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则森林生态系统的a~d四个种群中,a所处营养级最高 |
D.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依次为a→c→d→b |
由于捕猎的原因,在19世纪末北方象海豹的种群已经下降到了20只。其后,由于人工圈养该种群又回升到超过了30000只。整个过程( )
A.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 B.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 |
C.有助于种群进化 | D.扩大了种群的基因库 |
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持续的研究,他分离出了青霉素,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以金色葡萄球菌为例)之间的关系是
A.①图,b表示青霉菌 | B.②图,a表示青霉菌 |
C.③图,a表示青霉菌 | D.④图,b表示青霉菌 |
下列对种群特征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
B.春运期间武汉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①② |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在一个密闭恒定的容器中培养酵母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酵母菌在培养过程中,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 |
B.培养过程中每天定时采用抽样检测法估算酵母菌种群数量 |
C.酵母菌的计数方法一般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 |
D.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 |
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失败者 |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
右图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6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志的80只、标志的3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110只 | B.220只 | C.330只 | D.440只 |
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种群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
B.人口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 |
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 |
D.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区别 |
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灭绝 |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
如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点时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使环境容纳量由K1变为K2。下列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 )
A.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
B.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
C.气候条件发生了改变 |
D.该种群生物的营养级降低 |
下图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演替属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
B.因人的作用可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
C.该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