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
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滚烫的岩浆所到之处全部生物死亡,成了一片裸地。从这片裸地上开始的演替称为( )演替。
A.初生 | B.次生 | C.再次 | D.初生或次生 |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 |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 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
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 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
下图是自然界中种群增长的一般走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图符合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
B.种群的增长不受环境因素的制约 |
C.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
D.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
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一个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这个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年份(年) |
1937 |
1938 |
1939 |
1940 |
1941 |
1942 |
种群数量(个) |
25 |
46 |
208 |
440 |
770 |
1380 |
A.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1380个
B.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减弱
C.在1937—1942年期间,该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S”型
D.该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
C.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 |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
在一个发育成熟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 B.种间关系 |
C.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 D.种群密度 |
下面是某生态系统的三个图形,图1中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属于一个种群 |
B.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
C.当丙刚迁入到这个生态系统的短期内,数量变化如图2中的曲线X |
D.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2 时刻,此时可适当捕获,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 |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
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
B.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
D.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