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 ②某一池塘的全部生物 ③亚马孙丛林
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④长白山上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① | D.①②④ |
如图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a为“J”型曲线,b为“S”型曲线
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④K值为环境容纳量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方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也可以使群落演替方向与自然演替方向相同 |
B.从“弃耕的农田→草原→灌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
C.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不同 |
D.演替总是向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 |
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数量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 B.现有人口的数量和密度 |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 D.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 |
在一片约27公顷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做标志后放掉。第二天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数量和密度(只/公顷)约为
A.825 31 | B.125 5 | C.290 11 | D.165 6 |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较,可能偏小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 |
C.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 |
D.在调查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时,以多个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
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A.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
B.某森林每平方千米范围内猞猁的数量 |
C.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 |
D.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
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A.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以及其他生物 |
B.一片池塘中的全部鲫鱼 |
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
D.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蚜虫是一种害虫) |
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条件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有一定限度 |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如果将害虫消灭到K/2的数量,就能达到理想效果 |
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k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A.50只 | B.42只 | C.92只 | D.160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