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处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
西花蓟马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主要寄生在各种植物的花内,寄主范围广泛,同时极易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西花蓟马在不同寄主上的种群动态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西花蓟马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 |
B.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西花蓟马的种群密度 |
C.西花蓟马种群数量的变化与寄主生长周期的特点有关 |
D.杀虫剂可以改变西花蓟马抗药性基因的频率 |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
Ⅰ |
Ⅱ |
Ⅲ |
Ⅳ |
培养液体积(mL) |
10 |
5 |
10 |
5 |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
10 |
5 |
5 |
10 |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
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Ⅳ=Ⅰ>Ⅱ=Ⅲ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采用黑白瓶法测定池塘群落各深度一昼夜代谢的平均氧浓度变化,结果如下表。请据表分析,该池塘单位体积内一昼夜制造的氧气和消耗的氧气量各为多少克?( )
深度 |
瓶中O2的变化(g·m-3) |
|
白瓶(可透光) |
黑瓶(不透光) |
|
1m |
+4 |
-2 |
2m |
+3 |
-2 |
3m |
0 |
-2 |
4m |
-2 |
-2 |
水底 |
-3 |
-3 |
A.7,11 B.13,11 C.7,6 D.13,6
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演替阶段 |
群落类型 |
植物种类数/种 |
||
草本植物 |
灌木 |
乔木 |
||
1 |
草丛 |
34 |
0 |
0 |
2 |
针叶林 |
52 |
12 |
1 |
3 |
针、阔叶混交林 |
67 |
24 |
17 |
4 |
常绿阔叶林 |
106 |
31 |
16 |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
C.该地能恢复到第四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的原因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
研究人员对某猕猴种群的调查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猕猴种群的数量已接近其环境容纳量 |
B.一只雄猕猴可以配多只雌猕猴,因此生殖期性比率的改变不会影响出生率 |
C.性比率的大小可预测猕猴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 |
D.领域行为是调节猕猴种群数量的重要外源性因素 |
下列与种群数量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段时间内某种群出生率升高,则在此期间该种群的数量一定上升 |
B.若某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该种群数量一定增加 |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是从直接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入手减少害虫的数量 |
D.我国一线城市人口的剧烈波动往往与迁入率、迁出率有关 |
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
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
捕获数/只 |
标记数/只 |
雌性个体数 |
雄性个体数 |
初捕 |
50 |
50 |
28 |
22 |
重捕 |
50 |
10 |
32 |
18 |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如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种曲线分别表示( )
A.甲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乙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
B.甲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乙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
C.甲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乙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
D.甲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乙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 |
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 |
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 |
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 |
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
下列有关种群“S”型曲线的正确叙述是( )
A.自然界中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曲线 |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
C.“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和食物有关 |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
右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
在某岛屿上相互隔绝的甲、乙两个水潭中,都生活着一种小型淡水鱼——虹鳉。研究发现,甲中的虹鳉(天敌是狗鱼,以个体大的虹鳉为食)比乙中的虹鳉(天敌是花鳉,以幼小的虹鳉为食)常常早熟,即在体重较低时就繁殖后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个水潭中的虹鳉种群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 |
B.狗鱼对甲水潭中虹鳉的捕食,使甲水潭中虹鳉种群的早熟基因的频率下降 |
C.若将甲中的虹鳉和乙中的花鳉转移到一个新水潭中共同饲养,多年后虹鳉成熟个体的平均体重将会增加 |
D.虹鳉种群中如果没有新基因的产生,则不会发生进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