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某一种群中BB个体占81%,Bb个体占18%,bb个体占1%,则在基因库中B、b的频率分别为( )
A. 99%、1% B. 90%、10% C. 81%、19% D. 58.5%、41.5%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种群的密度 |
B.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 |
C.由于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
D.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 |
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重要不同是演替进行的初始裸地条件 |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B.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C.群落演替导致群落内生物种类不断改变 |
D.在人类干预下群落可按一定进程发生演替 |
下列有关中学生物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
B、观察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须使用高倍显微镜
C、用洋葱外表皮细胞观察DNA、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生理盐水
D、光合色素分子均易溶于有机溶剂,可用95%的酒精提取液泡中的色素
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控制甲的蔓延 |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
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 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
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 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
社鼠出生1个月后即性成熟,科研人员对湖泊中一个岛屿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
B.上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占比高于下半年 |
C.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
D.种群密度增大过程中,雄性死亡率高于雌性个体 |
针杆藻和星杆藻是两种单细胞硅藻,在相同条件下单独培养及混合培养时的数量变化曲线依次为甲、乙、丙,图中虚线表示培养液中硅酸盐的浓度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两种硅藻单独培养至15d左右,星杆藻的增长速率比针杆藻小 |
B.丙图中曲线②表示星杆藻的数量变化 |
C.在混合培养时,两种硅藻间表现为竞争关系 |
D.星杆藻比针杆藻对硅酸盐的依赖程度高 |
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图甲表示海洋鱼类大黄鱼的种群数量变化与增长速率的关系,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成分是A 、C、D
B.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a点
C.图乙的食物链中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0%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低
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人工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
B.若图②所示为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则b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天敌的减少 |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维持资源种群数量在K/2左右 |
如图为同一地区甲、乙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0~t1乙种群的生物量大于甲种群 |
B.t1~t2甲、乙曲线峰值代表种群K值 |
C.t2~t3乙种群数量主要受内源性因素调节 |
D.t3~t4甲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 |
下列有关小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
B.可用样方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
C.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1/2K值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
D.一定范围内的不同的小动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 |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可以不同于自然演替,也可以相同 |
B.从“弃耕的农田→草原→灌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
C.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不同 |
D.演替总是向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