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下列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①草原上的蝗虫与羊 ②鸬鹚与鱼 ③大豆与根瘤菌
④噬菌体与细菌 ⑤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上图所示。
据图回答:
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会______________。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作用。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昆虫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
(3)经调查,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3,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
在自然环境良好的情况下的群落演 替中,下列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 )
A.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
B.开始时的物种数目上升,然后趋于稳定 |
C.生态系统中生物量不断下降 |
D.生态系统有机物不断上升 |
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 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慢、历时长 |
B.甲可表示在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 |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
以下三图分别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 B.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 D.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
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B.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结构有关 |
C.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 |
D.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
分析图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
A.图中的甲、乙、丙、丁、戊所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群落 |
B.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
C.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沿着该食物网流动 |
D.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最终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 |
B.两种生物竞争必然导致一个种群灭绝 |
C.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必然达到最大值 |
D.一个个体把另一个个体吃掉,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捕食 |
下图表示显微镜的目镜以及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两个视野中的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用显微镜观察时,将图1中的甲换到乙,则视野中的亮度会变 ,看到的细胞数目会变 。
(2)图2为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细胞图像,制作该临时装片时需要选取根尖的 部位,进行该实验的四个步骤为 。若观察到细胞出现重叠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
(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 ,在吸取细胞培养液计数之前需要将培养液 。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的结果如图3所示,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为 个。
右图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6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志的80只、标志的3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110只 | B.220只 | C.330只 | D.440只 |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较,可能偏小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 |
C.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 |
D.在调查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时,以多个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
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
B.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所有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
C.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要随机取样,同时保证样本数量足够多 |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