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哪种试剂,可以把苯酚、乙醇、NaOH、KSCN四种溶液鉴别开来?现象分别是什么?
用一张滤纸浸湿些食盐水和酚酞试剂,放在表面皿上,滤纸两端用电极与直流电源相连,过一会发现其中一根导线连接的电极所接触的滤纸附近出现红色。简述出现红色的原因并指出该导线是直流电源的哪一极。
在氨的工业合成中,有三个关键的技术问题,请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它们。
(1)合成氨的化学原理是N2+3H22NH3,在工业上选择20~50 MPa的较高压强和450 ℃左右的温度来进行反应,请结合有关的化学原理解释。
(2)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氢气,现有以下几种获得氢气的方法,请你选出最适宜的,并说明理由。
A.电解水制取氢气
B.由煤或焦炭来制取氢气:煤或焦炭经加热,炽热的炭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气
C.由天然气或重油制取氢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在高温、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与水蒸气反应得到氢气和二氧化碳
(3)合成氨的生产工艺流程:首先用适当的方法生产出合成氨的原料气——氮气和氢气。氮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在合成塔中于一定条件下,通过催化剂的作用产生氨气,再通过氨分离器不断地把生成的氨分离出来,同时未转化的反应气体再进入合成塔循环加工。这就是合成氨的工艺流程。请根据这一描述过程画出流程方框图。
地球上海水资源丰富,但淡水资源紧缺。据专家们估计,地球表面积的71%是海洋,地球上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而淡水中很大一部分又被南极洲、格陵兰和北极的冰山或冰川以冰的形式封存起来,剩下来的大部分为地下水。所有的湖泊、溪流、江河和雨水则仅占淡水总量的0.1%还不到。
(1)已知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8 km,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 km,海水的平均密度为1.03×103 kg·m-3。你能估算地球上海水的总体积和海水的总质量吗?(用3位有效数字表示)
(2)你能估算地球上所有的湖泊、溪流、江河中淡水总质量吗?(用3位有效数字表示)
(3)地球上海水资源丰富,但淡水资源紧缺。你知道可用哪些物理方法淡化海水吗?
两瓶颜色一致的红棕色液体,其中一瓶是溴水,怎样快速简便地鉴别出溴水?
使生产不同产品的部分生产过程形成联产,不仅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有时也有利于某些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故人们常把具有这种关系的工厂尽可能地建在相邻区域。请对以下两个实例进行解释:
(1)石灰石采石场和炼铁厂建在相邻区域;
(2)海水制盐场和氯碱化工厂建在相邻区域。(信息:氯碱化工厂主要化学反应为电解饱和食盐水:2NaCl+2HO2NaOH+Cl+H)
已知石墨和金刚石燃烧化学方程式如下:
C(石墨,s)+O2(g)==CO2(g)
C(金刚石,s)+O2(g)==CO2(g)
质量分别为12 g的石墨和金刚石在某一相同条件下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分别为393.8 kJ和395.2 kJ,问:对于单质来说,稳定的单质是石墨还是金刚石?简述理由。
根据人们的实践经验,一般说来,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试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氯化氢易溶于水,不易溶于苯(非极性分子)。
(2)碘易溶于CCl4(非极性分子),也易溶于水。
(3)食盐易溶于水,不易溶于汽油(非极性分子的混合物)。
用电子式表示NH3分子与H+通过配位键形成[NH4]+的过程。
试用杂化轨道理论分析为什么BF3的空间构型是平面三角形,而NF3是三角锥形的?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二十世纪奥地利和德国物理学家泡利、洪特分别提出了核外电子排布的“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十九世纪荷兰物理学家范德华首先研究了分子间作用力。从此化学从“实验经验型”上升到对物质结构的理论探究。这对科学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在24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一首诗中表达了物质不灭的观点:“无中不能生有,任何存在的东西也不会消灭。看起来万物是死了,但是实则犹生;正如一场春雨落地,霎时失去踪影;可是草木把它吸收,长成花叶果实,——依然欣欣向荣。”请你从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说明物质不灭的原因。
“法轮功”魔头李洪志在某次“带功”报告会上吹嘘,“一次我拿一根纯铝棒经意念发功后,经高能物理研究所测试,铝棒的成分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铁,还有铜和金的成分……”试用化学的观点从能量和核变化的角度分析其荒谬之处。
有一种硬水和一种软水,请用家庭中常使用的物品检验之(两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