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室进行物质制备,下列从原料及试剂分别制取相应的最终产物的设计中,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是
A.CCOCO2Na2CO3 |
B.CuCu(NO3)2溶液Cu(OH)2 |
C.FeFe2O3Fe2(SO4)3溶液 |
D.CaOCa(OH)2溶液NaOH溶液 |
下列实验最后结果与理论值相比,偏大的是
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药品与砝码放反了,游码读数为0.3 g,所得溶液的浓度 |
B.酸碱中和滴定时,滴定终点仰视标准液滴定管读数,所得待测液的浓度 |
C.进行中和热测定实验时,用铜质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所得的中和热的数值 |
D.测定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时,坩埚内有高温不分解的固体物质,所得到的结晶水的含量 |
有关酸碱滴定曲线的测绘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以将HCl滴入NaOH溶液中,也可以将NaOH溶液滴入HCl中 |
B.可以使用pH计测量溶液pH的变化,也可以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变化 |
C.可以使用酚酞作指示剂,也可以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
D.可以用NaOH溶液用量为横坐标,也可以用中和反应百分数为横坐标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定性实验可以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也可以确定有机物所含官能团 |
B.定量实验可以确定有机物的最简式,也可以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 |
C.定量实验中必须使用计量仪器,定性实验一定不用使用计量仪器 |
D.实验误差与计量仪器的精度有关,也与实验方法设计有关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焰色反应是金属元素单质的性质 |
B.矿泉水含微量锌、钙、镁“元素” |
C.质谱仪用于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
D.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反映了物质的结构特点 |
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能区别开的是
A.氯化钠 盐酸 偏铝酸钠 氢氧化钠 |
B.氯化钡 硫酸钠 硝酸钾 硫酸铵 |
C.盐酸 硝酸 氯化钾 碳酸钠 |
D.氯化钡 氯化钠 氢氧化钠 硫酸钠 |
关于某无色透明溶液中所含离子的鉴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加入Ba(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则原溶液中一定有 |
B.通入Cl2后,溶液变为黄色,加入淀粉后溶液变蓝,则原溶液中一定有I- |
C.加盐酸,生成的无色无味气体能使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溶液中一定有 |
D.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 |
对某无色溶液中所含离子进行鉴别,根据实验事实所得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事实 |
结论 |
A |
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 |
一定有Cl-存在 |
B |
通入CO2后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CO2过量沉淀也不消失 |
一定有存在 |
C |
通入Cl2后溶液变为黄色,加入淀粉溶液后溶液变蓝 |
一定有I-存在 |
D |
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色 |
一定有OH-存在 |
已知①2+10Cl-+16H+====2Mn2++5Cl2↑+8H2O ②2Fe3++2I-====2Fe2++I2 ③2Fe2++Cl2====2Fe3++2Cl-。某溶液中含有Cl-和I-,为了氧化I-而不使Cl-被氧化,可选用的氧化剂是
A.FeCl2 |
B.浓盐酸 |
C.KMnO4 |
D.FeCl3 |
下列离子所用检验试剂和滴加顺序正确的是
A.:先加BaCl2溶液,再加稀硝酸,有沉淀生成 |
B.Cl-:先加稀盐酸酸化,再加AgNO3有白色沉淀生成 |
C.:加浓NaOH溶液共热,有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
D.Fe2+:加氯水,再加KSCN溶液显血红色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酸碱中和反应才可使用滴定法测物质浓度 |
B.只要是酸碱中和反应,无论使用酚酞还是甲基橙,误差都非常小,但不能使用变色不明显的石蕊作指示剂 |
C.通过酸碱滴定曲线的绘制可知,酸溶液pH的增加与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成正比 |
D.分光光度计可用于某些无色物质的比色测定 |
关于比色法测定物质浓度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必须预估待测液可能的浓度范围,以便配制标准色阶 |
B.比色法只能粗略测量溶液浓度,不如滴定法精确 |
C.目视比色要求待测物有灵敏的显色反应 |
D.配制色阶越多,色阶浓度差越小,比色测定的结果就越精确 |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了两项成果,其中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在化学上经常使用氢核磁共振谱,它是根据不同环境的氢原子在氢核磁共振谱给出的信号不同来确定有机物分子中的不同的氢原子。下列有机物在氢核磁共振谱中只给出一个信号的是
A.HCHO |
B.CH3OH |
C.HCOOH |
D.CH3COOCH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