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用多用电表测量电阻。
①用已调零且选择旋钮指向欧姆挡“×100”位置的多用电表测某电阻阻值,根据如左图所示的表盘,被测电阻阻值为 Ω。
②现用已调零且选择旋钮指向欧姆挡“×100”位置的多用电表继续测量另一个电阻的阻值,将两表笔分别与待测电阻相接,发现指针偏转角度过小,如右图所示,为了得到比较准确的测量结果,请从下列选项中挑出合理的步骤,并按 的顺序进行操作。
A.将K旋转到电阻挡“x1K”的位置。 |
B.将K旋转到电阻挡“x10”的位置。 |
C.将两表笔的金属部分分别与被测电阻的两根引线相接,完成读数测量。 |
D.将两表笔短接,对电表进行欧姆调零。 |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认为细绳对小车拉力F大小等于细砂和小桶的总重力。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消除小车与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可采取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保持细砂和小桶的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得到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m的数据如下表:
|
1 |
2 |
3 |
4 |
5 |
小车加速度a/m/s2 |
0.78 |
0.38 |
0.25 |
0.20 |
0.16 |
小车质量m/kg |
0.20 |
0.40 |
0.60 |
0.80 |
1.00 |
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描绘出a-m图象如图所示:
图(甲) 图(乙)
观察图甲,可猜想在拉力F一定的情况下a与m的关系可能是:a∝m-1、a∝m-2、a∝m-3、…,为了验证猜想,请在图乙中作出直观反映a与m之间关系的图象。
(3)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小桶中细砂的质量,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a-F图线如图所示,该图线未通过坐标原点,试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某同学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请在下面列出的实验器材中,选出本实验中需要的器材填写在横线上(填字母序号):_______________。
a.电磁打点计时器
b.天平
c.低压交流电源
d.低压直流电源
e.细绳和纸带
f.钩码和滑块
g.秒表
h.一端附滑轮的长木板
i.刻度尺
(2)某同学利用打点计时器所记录的纸带来研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滑块的运动情况,实验中获得一条纸带,如图所示。其中两相邻计数点间均有四个点未画出。已知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则打B点时小车运动的速度vB=_______ 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_______ m/s2。(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中需要调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开纸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小点:①为了测试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天平 B.秒表 C.米尺)
②若实验中所得到的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值小于当地的重物加速度值,而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均无错误,写出一个你认为可能引起此错误差的原因:
(2)在测量物体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实验中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把第一个点记作O,另选连续的4个点A、B、C、D作为测量的点,每两个测量点之间还有4个实际打出的点,如图所示,图中所标数据是各测量点到O点的距离(单位:mm),那么由此可以计算则A点处瞬时速度的大小是 m/s,加速度的大小为 m/s2.(计算结果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如图所示为“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为了平衡小车与木板间的摩擦力,应适当 抬高木板 端(填“左”或“右”);在此实验中,要求钩码的质量 (填“远大于”或“远小 于”)小车的质量。
在“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中,所用器材有:小电珠(2.5V,0.6W),滑动变阻器,多用电表,电流表,学生电源,开关,导线若干。
①粗测小电珠的电阻,应选择多用电表_____倍率的电阻档(请填写“×1”、“×10”或“×100”);调零后,将表笔分别与小电珠的两极连接,示数如图,结果为_____。
②实验中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电压,请根据实验原理图完成实物图丙中的连线。
③开关闭合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置于____端。为使小电珠亮度增加,P应由中点向_____端滑动。
用接在50Hz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得到如图所示的一条纸带,从比较清晰的点开始起,取若干个计数点,分别标上0、1、2、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点间有4个打印点未标出),量得0与1两点间的距离x1=30 mm,3与4两点间的距离x4=48 mm,则小车在0与1两点间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的加速度为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
(1)备有器材:
A.长木板;
B.电磁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纸带;
C.细绳、小车、砝码;
D.装有细沙的小桶;
E.薄木板;
F.毫米刻度尺;
还缺少的一件器材是_______.
(2)实验得到如图甲所示的一条纸带,相邻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B、C两点的间距x2和D、E两点的间距x4已量出,利用这两段间距计算小车加速度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线如图乙所示,从图线可得沙和沙桶的总质量为 kg.(g取10 m/s2)
(4)另一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则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关于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是一种_______的科学思想方法.
(2)某同学在做实验时,操作时弹簧秤平行于板面如图1放置,然后记录力的大小和方向,请你指出这样操作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完成实验后得到的图形如图2所示,图上所画的四个力中,由一个弹簧秤拉橡皮筋得到的力是____.
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f=50Hz.在纸带上打出的点中,选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图所示,A、B、C、D是依次排列的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xA=16.6mm、xB=126.5mm、xD=624.5mm,若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
(1)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 s;
(2)打C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 m/s(取2位有效数字);
(3)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 (用xA、xB、xD和f表示).
在“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实验所研究的对象是 ,为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实验中采用了物理学中常用的 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a﹣F图象,图线与横坐标交点的物理意义是 .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力(N) |
0.098 |
0.118 |
0.137 |
0.157 |
0.176 |
0.196 |
质量M(kg) |
0.400 |
0.400 |
0.400 |
0.400 |
0.400 |
0.400 |
加速度a(m/s) |
0.170 |
0.196 |
0.233 |
0.287 |
0.325 |
0.371 |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实验中,有位同学做了一系列步骤,其中的两个步骤是这样做的:
①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拴两根细线,通过细线同时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线的结点达到某一位置O点,在白纸上记下O点与两个弹簧秤的读数F1与F2;
②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线沿原来的方向(即两个弹簧同时拉时橡皮条伸长的方向)拉橡皮条,记下此时弹簧秤的读数F’和细线的方向;
以上两个步骤中均有疏漏或错误,分别是
在①中 ;
在②中 .
某电阻额定电压为3V,阻值大约为10Ω.为测量其阻值,实验室提供了下列可选用的器材:
A.电流表A1量程300mA,内阻约1Ω.) |
B.电流表A2量程0.6A,内阻约0.3Ω) |
C.电压表V1量程3.0V,内阻约3kΩ) |
D.电压表V2量程15.0V,内阻约5kΩ) |
E.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为50Ω)
F.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为100Ω)
G.电源E(电动势4V,内阻可忽略)
H.开关、导线若干
为了尽可能提高测量准确度,应选择的器材为(只需填器材前面的字母即可):
电流表 ,电压表 、滑动变阻器 .应采用的电路图为图中的 .
在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同学安装好实验装置并进行如下操作:
(1)给平行板电容器充电,保持两板距离和板上的电荷量不变,使B板平行上移,如图甲所示,则静电计指针偏角 (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2)给平行板电容器充电,保持两板正对面积和板上的电荷量不变,使B平行板右移,如图乙所示,观察到静电计指针偏角减小,则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1)关于用多用表测电阻的实验操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多用电表在使用前,应观察指针是否指电流表的零刻度,若有偏差,应用螺丝刀调节多用电表中间的定位螺丝,使多用表指针指电流表零刻度(注意与欧姆调零区分开) |
B.测电阻时,只需将待测电阻与电源断开,和别的元件可以不断开 |
C.测电阻时为了接触良好,应用两手分别将两表笔金属部分与待测电阻两端紧紧捏在一起 |
D.第一次测量之前要调零,之后就算换挡测量,也没有必要重新调零 |
(2)若实验员告知该多用表装新电池时测量值较为准确,而现在电池已因使用太久而致内阻增大,电动势减小了,但仍可通过欧姆档调零电阻调零,据此可判断此种情况下,按规范的实验操作测量电阻,其测量值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