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关于曾卓的诗作《悬崖边的树》的鉴赏,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悬崖边的树
曾 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 平原的尽头 /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 它的弯曲的身体 / 留下了风的形状 / 它似乎即将跌进深谷里 /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首先是远景。“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喻指正义的进步的时代潮流,展示了“树”生存的社会环境,“奇异”是说风具有卓尔不凡的品质。
B.接着是近景。不管处境多么孤寂,“悬崖的树”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和向往。“倔强”,体现它逆境中的坚定。
C.最后是特写镜头。树那凌空欲飞的神态,令人肃然起敬。
D.遇磨难而不消沉,经风雨而不易其志,悬崖边的树欲倒却又傲然挺立,可以被看作理想化人格的象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欢   乐     
何其芳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还是从簌簌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或者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A.这是一首柔美的小诗,其最大特色是:诗人用通感的手法,借助各种感官知觉,以具体的比喻意象,呈现了自己对欢乐这一高度抽象情感的层层体验。
B.第一节,诗人借助听觉和色彩视觉,将欢乐的深层美及其深层体验呈现在读者面前。欢乐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轻松明丽的一种心象景观。
C.第二节,诗人则调用触觉和视觉,敏锐地抓住欢乐沁人心脾、暖人身心地表层审美特质及其体验。欢乐是一份能够使心灵“微微颤抖”的慰藉、关怀和呵护。
D.第三节,诗人将动态的视觉、嗅觉和听觉,交替使用,勾勒出欢乐如水中花、雾中月的飘忽不定,把自己从欢乐的沉思冥想中突然拉回铁一般冷酷的现实,暗示了现实中没有乐土以及诗人内心的忧郁、孤独和彷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对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篱笆那边
[美·狄金森]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我知道,如果我愿意/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A.这首诗形式短小,语言简朴,但又给人无限的遐想。
B.诗的结尾意味深长,无疑是对“上帝”调侃。
C.诗借孩子的口吻写,既充满童趣,又富有哲理。
D.此诗主旨在于反映人们在追求美好事物过程中的艰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对诗词中的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声调高亢,意气豪爽,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有力肯定,表明诗人尽管政治上受到挫折,但仍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也持乐观态度。
B.“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写出了诗人对家国的苦难无能为力,既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也有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慨,还有对个人命运的悲叹。
C.“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表现出孙何既威风又儒雅,他饮酒赏乐,吟唱山水,这说明他既有执政能力又能与民同乐。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年老但仍愿为国家效力,对南宋统治者重新起用自己抗金充满希望和信心。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对何其芳诗《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喝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1941年12月8日

A.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叙事诗,诗人通过对“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生长的力量”等对象的歌唱,抒发了对少男少女们的赤诚之情。
B.诗是写给少男少女的,但真正的主体是“我”。通过全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鲜明的形象,听到他深情的歌喉。
C.最后一节,诗人用了一个绝妙的意象:“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使之与全诗起句的“歌唱”两相呼应。
D.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以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以优美的语言吸引人,充分显示了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造诣之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对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从不轻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合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1923.8.27

A.开篇入题,诗人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为抒发对母亲的深情作铺垫。
B.第二节四句,诗人直接点明了纸船应去的方向,表达了诗人强烈诚挚的心愿。
C.结尾“卒章显志”,点明了她祈求想象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
D.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使得感情的抒发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欣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选项中关于《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地描写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真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B.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成功地塑造了保姆大堰河这一勤劳淳朴的劳动妇女形象,诗中主题的表达,诗人感情的抒发,都是通过塑造这一点形象来实现。
C.在形式上,这首诗自由奔放,带有“散文化”的倾向,脱去了格律的外壳,感情抒发更加自由,思想表达更加充分,使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D.细节描写是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最好的表现方法之一,这首诗中就有很多细节描写和叙事成分,所以可以说《大堰河——我的保姆》可以说是一首写人的叙事诗。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选项中关于《再别康桥》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再别康桥》的语言,多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表达了诗人的深情。
B.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都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不舍的感情,语意完全相同,没有变化,但正是这种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的意境。
C.“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做“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D.诗人以“西天的云彩”为别离对象,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在气氛创造方面,诗人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又选取了“云彩”“青荇”“星辉”等意象,造成一种清新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选项中关于《雨巷》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雨巷》的重要意象之一,就是“雨巷”,凄风苦雨狭窄破败的“雨巷”,使人感到沉闷窒息的时代气氛,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B.《雨巷》的另一个重要意象,是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令人惆怅。
C.《雨巷》首尾的两节,除了“逢着”和“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D.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常常以此立意,丁香也成了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丁香,往往用来象征孤高、美丽、忧愁,《雨巷》的作者徐志摩却反其道而用之,写出了自己的理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是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又叫“长短句”“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而词的标题则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B.“现代诗”一般指“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诗体,在形式上冲破了旧体诗的限制,在用韵、平仄、句式上都没有严格的规定,采用接近口语的白话,易为读者接受。
C.新闻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它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而报告文学则不用强调真实,可以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的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记念刘和珍君》选自他的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组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从手法上分有赋、比、兴,合称为“六义”。
B.《离骚》是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所作,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抒情诗。
C.毛泽东诗句“唐宗宋祖略逊风骚”中的“风骚” 是“文采、才情”之意。其实它分别源于《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风、骚”还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D.《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它与南朝的《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或诗余。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B.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诗人、翻译家。《雨巷》是他的成名作。1928年,该诗在《小说月报》上一经刊出,立即引起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战国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照孟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记载历史。
D.《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它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闾门①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逐楼船②,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③。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①阊门:苏州的西城门,也称吴门。②逐楼船:楼船,古代战舰。逐楼船,从军。③新烟:寒食节禁火,清明日重新生火。
(1)这两首诗各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试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同为即景抒怀诗,但抒发的情感迥然不同,试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初唐四杰——王维、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出现,唐诗扩大了表现范围,内容从台阁走向塞漠,显示了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
B.西方文坛的文学巨匠很多也是开启人们思想的引航人,像法国作家加缪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英国的伏尔泰既是小说家也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C.明代是继元代后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像汤显祖的《牡丹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等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D.近体诗讲求格律,在平仄和押韵上有一定的体式要求,也要求对偶,其中律诗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杜甫的《旅夜书怀》就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选择题